登录     没有帐号?注册

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“护国·报恩”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
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? 
楼主: 学佛无坏事

[大德开示] 般若境缘集---黄念祖大德

[复制链接]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8-29 09:27 | 显示全部楼层
◎佛是“无缘慈,同体悲”。有缘慈,你跟我有缘,所以我对你好,我愿意帮助你,这个善心就不算十分伟大,但总还是好事,是有缘慈。佛是无缘慈,不是靠这个因缘的,我同等都要救度;同体悲,任何一个众生都和我同一本体呀,他的病就是我的病啊。所以佛菩萨伟大,不涉及一切情计!

  ◎无情不能学道,情不空不能入道。

  ◎我们现在做慈善事业,现在,有的人做得很多,比如说幼儿园哪,敬老院哪,种种的,能让众生得到好处,甚至你一个人给他一万美金,他可以生活得很愉快。但是,这些不是他的真实之利啊!他寿命完了之后,又要轮回,后头的恶梦无穷无尽哪!你对于他没有帮助啊!所以我们要给他真实之利啊!……众生这个生死是苦啊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8-29 09:27 | 显示全部楼层
◎截流大师《劝发正信文》中发挥得十分深刻,若无正信,虽然努力念佛,不能往生。来生富贵,就造业,这生造业,下一世便入地狱,这叫做结三世冤。他底下再说一句话就很深刻了,正信跟不正信将来这个区别就有天渊之别。你不具正信,不能往生,蕅益大师说:“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。” 有信有愿当然会持名,具足资粮当然就可以往生了;反之,你就念佛念得很好,但是你信愿不具足,那就是不行。所以全凭信愿之有无,所以信愿重要,这是往生的关键。不具正信的话,你虽然念佛,不能往生,来生就会生到富贵人家,生到富贵家里就会造恶,造恶以后,再下一生就要入地狱,这个话很让我们震动。所以你修行不彻底,跟那个十恶不赦的恶人的结果,只是差一步。作恶的人的结果,这一生完了之后马上入地狱……作恶的人比我们先到一步,念佛不彻底的人后到一步,晚到一步,入地狱是同样的。结果很悬殊了,所以这个正信非常重要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8-29 09:28 | 显示全部楼层
◎求福求寿求平安等等,总之都是向佛伸手,求之又求,始终是个伸手派。观音大士曰:“先以欲钩牵,后令入正道。” 有求必应,是以欲钩牵也,而其真实目的,是希望行者发心,从求佛变为学佛,从伸手变为助手。

  ◎佛教徒万不能只是追求人天福报,莲池大师《发愿文》中,明白写出“不求人天福报”。修行的真实目的,是求觉悟。佛者,觉也。我们学佛所为何事?也只是普为众生求觉悟而已。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,种菩提得菩提。菩提者,觉也。

  ◎正信是什么呢?他说这个正信跟不是正信区别就太大了。他的正信是什么呢?就是相信自己的本心跟佛的心,本来就没有分别,这是释迦牟尼佛所证的嘛,都具如来智慧德相嘛。所以,自己的本心和佛的妙明真心本来不是两样,但是现在自己还是凡夫,还不是佛,这是头一条。第二条,就是相信自己虽然不是佛,但是我们跟佛没有一点儿隔断的地方。一个杯子里头我们倒了水,倒了牛奶,这个杯子里头有水的地方就有牛奶,有牛奶的地方就有水,牛奶全部在水里头,水也全部在牛奶里头。虽然现在我们是众生,我们算是水,佛算是奶,但是我们跟佛,就像水跟牛奶一样,互融互摄。这个道理是对的,因为起码我们可以相信佛的心是遍一切处,当然我们在佛心里头;再进一步,要相信我们的心跟佛的心是一样的,所以我们的心也遍一切处。都遍在一切处,那不就佛在我心里头,我在佛心里头,一切处彼此都有?一杯之中,注入牛奶和水,杯中自然到处是牛奶到处是水,这是第二条。第三,因为我们这念佛嘛,如来悉知悉见,感应道交,所以念佛必定可以得往生之果。如是的信心叫做正信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8-29 09:28 | 显示全部楼层
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
◎什么叫“正信”?正信二字很难,我们现在还是要增加信心,一步一步从仰信成为正信。《资粮》里引了截流大师《劝发正信文》,正信跟普通信,出入太大,此处“正信”讲得很深入,要离于八样事情。离于有无(有或没有,有无差别之见)。色即是空,色也即是有,空就是无,色就是空,空也就是色,你这个有无就离了。一和异。诸佛法身就是不一、不异,你要从它的体性说,是一,要从事相说,它就是异。故宫珍宝品里,金子打成的种种东西,解说员告诉你这些东西都是不一样的,这是什么佛的坛城,那是什么佛的坛城,这是什么佛,那是脸盆,都不一样,他说不一样很有理;他又告诉你这些东西都一样,都是金子做的,也很有理。所以,一样和不一样同时成立,说一样就是一,说不一样就是异。所以,大家一和异对立的见没有了,离开了一异。去来。法身遍一切处了,佛向哪里去,从哪里来啊?都是自身,在自身中,从哪里到哪里,这话就说不出来了,没有去来,也就没有生灭,本来就无始、无终。所以离开了有见无见、一见异见、种种的见,离开这种见,“遍一切处观于如来”,见如来在一切处,“是为入佛正信”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8-29 09:28 | 显示全部楼层
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
◎现在有许多人,有的肯信事而不肯信理,又有人重理,而不肯信事,看不起念佛法门,认为是愚夫愚妇所修的法。以上两类人中,后者的病更重。莲池大师说:“迷理执事,不虚入品之功。”这就是说,有人虽不信理,但能信极乐是实有,相信念佛可以往生,于是恳切发愿,老实念佛,也可以往生,所以说“不虚入品之功”,只是品位不会高而已。反之,如果只是执理而不信事,自身于理虽生浅信,但自心亦未开悟,于是就废除了修持,不肯念佛,不愿求生净土。莲池大师批评这类的人说:“执理废事,反受落空之祸。” 此处为什么用一个“祸”字?这正如永嘉大师《证道歌》所说:“豁达空,拨因果,莽莽荡荡招灾祸。” 执理不信事的人,谈玄说妙,自认高明,埋头研究,不去修持,一无所得,甚至拨无因果,故反而不如仅能信事的人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8-29 09:29 | 显示全部楼层
◎“难思”,是难思之法,不是我们很简单的,用我们现在这个头脑去思考,能把它想通啊。那我们现在要求什么呢?能够理解这更好,如果还理解不了,就首先要仰信,因为刚才说,这(《净修捷要》)里头有的是哪部经的话,哪部经的话,都是佛所说的,我们应当知道它必然是正确的。而现在有的我已经接受了,有的还不能接受,但是我可以让大家放心,今天不能接受不要紧,只要老念,老念,都会接受,都会一天比一天明白的!自然而然地,不一定要请人讲,你只要老反复地看来看去,或者念来念去,你就变了啊。所以这个是佛恩啊!佛法的殊胜就在此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8-29 09:29 | 显示全部楼层
  ◎净业行人,一心为利乐有情故,求生净土,愿见佛闻法后,尽未来际,度一切众生,如是之心,即是发菩提心之初步。盖普度之心是悲,求生之心是智,若无大智慧决不能信净土法门也。往往有些人自求极乐,却无心普利,便不是菩提心。所以,我们说为什么要求往生?就是我们要最快、最彻底地来实现咱们度众生的愿望。我们愿意度众生,但是你怎么度?自己还在水里头,头出头没,我想要把水里的人都救出来,这不成空话嘛!所以,你自己总要会游泳,自己有了救生圈,你自己再有救生艇,再要有大的船,你这才能真正地救人了,呼喊救人了嘛。所以,到了极乐世界,就是为了这个嘛,你很快得成功,你就有办法,你可以分身到一切世界去种种说法,作种种救度,度无边的众生啊!我们所以要往生,是为了这么一个大事啊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8-29 09:29 | 显示全部楼层
◎我们这个修法不为我自己修,我替我父亲修,替我母亲修啊,而且不仅仅是这一生中的父亲、母亲,我们过去有多少生,有多少父亲、母亲哪?我都要替代啊,所以,我们这个心很广大啊!所以,这个孝也就真正是大孝啊,不光孝这今生的父母!所以,这就使得我们一个人变伟大了,这就是学佛的殊胜的意义啊!我常说要大变活人,所以学佛的过程就是改造的过程。你学了半天佛——不但学佛是如此,连儒家都这样,你念了《四书》,你还是照旧、一样,你就是不会念《四书》,你必须根据孔子的话,要使自己有所改变哪。我们老这么做,这么回向,你看看,你不知不觉就变了嘛。现在,你就照这个念,你本来没有想到这个,现在你念,你没有想到的也就实行了,是不是?你实行了,你纯熟了,因为熏染的力量,你成了习惯了,你对待一切就有广大心了,就伟大了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8-29 09:29 | 显示全部楼层
 ◎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云:“是知菩提心者,诸佛之本源。” 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。佛是什么?佛者觉也,三觉圆满就是佛。“无量光寿是我本觉”,众生妄执成为不觉。背离六尘,反合本觉,叫做始觉。始本不离,直趋究竟,大觉圆满,就是成佛。所以菩提心是诸佛的本源。“众生之慧命”,我们应该知道:慧命比我们生命重要亿万倍。你有生命,这是人身的寿命,不见得有慧命。以广大甚深的智慧当作生命叫做慧命。又诸佛法身拿智慧当寿命,所以叫作慧命。《四教仪》说,末代凡夫,于佛法中起断灭见,伤害慧命,忘失法身。有的人保存了生命,可是断了自己的慧命,这是因小失大。这菩提心是众生的慧命,忘失菩提心,就是忘失慧命,忘失法身。所以佛教中,师恩比父母恩重,父母给你的是你的身体和生命,善知识给你的是你的慧命。因为菩提心是佛本源与众生的慧命,所以“才发此心,已成佛道”。发心是因,成佛是果,圆教妙法,因果同时,所以“初发心时,便成正觉”。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议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8-29 09:30 | 显示全部楼层
◎《华严》更有一句话,大家听了应该记住。经云:“忘失菩提心,修诸善法,是为魔业。”你发过菩提心你忘了,你做的善事也成了魔的事业。所以到底是学佛还是学魔?这个地方很多人还是搞不清楚,很多人自己以为是在学佛,不知道已是在魔队里头上班。在佛堂念发心文,出了佛堂忘得一干二净,烦恼照旧生,火气依旧旺,学法无益。不明根本只行小善不能出魔。所以希望大家辗转劝说,要明白这个根本。

  ◎所以《起信论》的三心(注: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)就是菩提心,最为宝贵了。如过去国王太子,他还是一个小娃娃,还在襁褓之中,还要人抱着,任何大臣,哪怕是白胡子的开国元勋见到时都要礼拜,是不是?看见太子焉有不拜之理呀,就是如此。初发心的人,你要发了菩提心,那一切二乘种性和以下的都应该向你恭敬,就是如此。佛法之中这是最重要的,所以《华严经》一百个比喻说明菩提心重要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布施网 ( 渝ICP备16011535号 )

GMT+8, 2025-10-4 11:56 , Processed in 0.233707 second(s), 13 queries .

布施网法律顾问: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:19020511008028

© 2001-2012 布施网

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