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     没有帐号?注册

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“护国·报恩”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
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? 
楼主: 我要报恩

[大德开示] 最有效、最可靠的修行成就保险!——《普贤行愿品》讲记(济群法师)

  [复制链接]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5-4 09:13 | 显示全部楼层
释尊因地的修行
  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,从初发心,精进不退。
娑婆是梵语,翻译成中文,是堪忍两个字,就是忍受苦恼的意思。娑婆世界,是我们现在所住的这个世界。
毗卢遮那,也是梵语,翻译成中文有几种说法,大家习惯用的是遍一切处四个字,即佛光遍照一切地方之意。
毗卢遮那如来,就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。
我们这个世界,为什么称作娑婆世界呢?许多学佛的人,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,但它的真正含义,也许大家不是很清楚。
《弥陀经》里告诉我们,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。生活在这种世界上的众生,有很多痛苦和烦恼,原因是这个世界本身太污浊了!这是称为五浊恶世的原因。
五浊恶世的内容如下:
  一、劫浊:
劫,是时间单位,人类的世界,有成劫、住劫、坏劫、空劫。即世界有形成时期、安住时期、毁坏时期、消失时期。
就安住时期而言,有种种自然灾难,像地震、火山爆发、台风、洪水、冰雹、泥石流等。这些灾难随时都危及到人类生命的安全,给人们的生存带来痛苦和不安。
  二、见浊:
是人类对宇宙人生的错误认识,自以为是,结果造成了思想的混乱。
佛教中说有五种恶见:
即身见,执五蕴身为我;
边见,执我为常一不变,或人死如灯灭;
邪见,否定因果,否定圣贤的存在;
见取见,执以上的这些观念为正确;
戒禁取见,在错误认识、错误信仰的前提下,持各种牛戒狗戒。
像有的人,本来是为了求解脱,但没有明师的指导,盲目投入邪魔外道的门下,结果反而落入火坑,苦上加苦,求解脱反而不得解脱,犹如伤口又撒上了盐巴。见浊的可怕可见一斑。
  三、烦恼浊:
指人间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困惑。我们每一个人都被一捆烦恼的乱麻把自己的身心紧紧地捆住。
我们的烦恼到底有多少呢?问君能有几多愁?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我们的烦恼,就像江中的流水一样,永远也没有停止过。
  我们烦恼些什么呢?没饭吃的人烦恼,山珍海味吃腻了的人也烦恼;富贵之人烦恼,贫贱之人也烦恼;有事烦恼,没事烦恼。
如《红楼梦》里,贾宝玉的心情,无故寻愁觅恨,有时似傻如狂。其实,这不仅是描写贾宝玉一人,我们每个凡夫都是如此!所谓无故,就是没有任何人招你、惹你,没有原因,莫名奇妙地自寻烦恼;有时候心里烦恼,但又讲不出烦恼的原因。
这两句描写贾宝玉吃饱了饭,没事干,在女儿乡里鬼混,看看花、玩耍一番,心里空虚无聊,坐在那里感到心烦,做出一些装疯卖傻的事。对贾宝玉人生的烦恼,写得实在恰当!
其实,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,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、体会和感受。烦恼浊,使我们无处逃避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5-5 12:09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
  四、命浊:
就是人命无常,今晚睡下去,不知明天早上是否还能够起得来。任何一个人都不知道哪一天死亡会降临在自己的头上。
《四十二章经》里,佛陀问他的弟子:"人命几何?"弟子们有的说"饭食间",有的说"数日间"。佛陀都不同意。正确的答案是"人命在呼吸间"。一口气提不上来,生命就完蛋了。有的人,端着碗在吃饭,筷子掉在桌下,在捡筷子这一瞬间,一口气上不来就死了。这种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。可见,生命无常,人生短暂。
  五、众生浊:
众生,指有情的生命,从低级的蚂蚁、蚊子,到高级的人类,每一个有情,都是一团贪嗔痴烦恼。就人类组成的社会而言,存在各种污浊现象。尔虞我诈,弱肉强食;人与人之间,面和心不和,相互勾心斗角,互相暗害,互相欺骗。诸如此类的丑恶、污浊的现象在各种不同的社会中,有权有势者表现得特别明显。
  "从初发心,精进不退"。
我们要向教主本师释迦如来那样,从刚刚发心求成佛的那天开始,一直勇猛精进,一点也不懒惰,一点后退的心也不起。"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"。为了寻求佛法,不惜自己的身体和性命。
像唐玄奘去印度取经,从中国到印度,在古代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,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,去寻求佛法。我们今天能读到经书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那是无数的高僧大德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。百来个人去取经,能够活着回来的没几个。因此,我们要珍惜佛经和佛法!
  禅宗二祖慧可的求法精神,也值得我们学习。
慧可,从小爱读《周易》、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等道书,后因接触佛教,发心学佛。他云游到嵩山少林寺,闻听达摩西来在此面壁,便来拜师,寻求真理。
达摩端坐洞中寂然面壁,对他的求见视而不见。许多天过去了,慧可依然跪在洞外,一动不动。
那年十二月九日的夜里,大雪纷飞,寒风剌骨,雪花飘飘,洒满他的全身,他成了一个雪人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3-5-5 21:55 | 显示全部楼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5-6 09:48 | 显示全部楼层
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
直到此时,达摩方才开口说道:"你这样一直跪在雪中,不避寒冷,到底有什么心愿?"
慧可毕恭毕敬地答道:"唯愿老师慈悲,打开甘露之门,普度众生。"
达摩淡然说道:"诸佛为求真理,不惜牺牲一切,你凭这点小苦功,就想求得佛法吗?除非天下红雪。"
慧可闻言,便毫不迟疑地抽出快刀,一刀下去,砍下了自己的右臂,顿时,鲜血染红了雪地,地上的白雪一下变成了红雪。
慧可把断臂放到达摩的面前,以表示他求法的虔诚,这就是佛教里讲的断臂求法。
达摩为这种舍身为法、为法忘身的精神所感动,把衣钵传给了他。后来,慧可成了禅宗的第二代祖师。
慧可断臂求法的做法,对我们来说,自然无法仿效,但他这种为追求真理,不惜牺牲的精神,却很值得我们学习。
古人云:"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。"
在人生道路上,要达到预期的目标,障碍、困难很多,要靠勇气去闯,要靠耐性去忍,断臂是勇,立雪是诚,二者兼备,才是智慧的表现。
  像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,有一次,在雪山上修行,遇到一个罗刹,罗刹说自己懂得佛法,但现在肚子很饿。释迦牟尼佛为了从他那里听到"诸法无常,是生灭法"这两句话,当时就舍身了。
古代的许多高僧大德圣贤,为了寻求真理,听闻佛法,不惜舍去自己的生命,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。
所以,我们要向诸佛、菩萨、古代的大德圣贤学习!学习他们精进不退,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为布施的精神,学习他们舍身忘我,不惜生命寻求真理的精神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5-7 11:17 | 显示全部楼层
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
"空性"是什么意思呢?
佛教认为世间所有的一切事物或现象,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。在某些条件因素具备的情况下产生的,这叫做"缘起"。
每件事物或每种现象,都是由因缘和条件暂时凑合而成,没有任何一件事物可以单独成立,事物的本质,是"性空"的。
龙树菩萨常常用水中之月,来比喻这个道理:水中的月亮并不是真正的月亮,其中没有本质、没有自性,其实是"空"。但是,水中月亮又确实存在。
这就是说,“空”不是一无所有,假相仍然存在。说水中真有月亮是不对,说水中没有月亮也不对。只有说水中无真月亮、而有假月亮才对。
所以,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真实不变存在的。我们明白了"缘起性空"之理,我们对任何事情都不会贪著。
  "定慧方便威神力",讲的是定力、慧力、方便力都成就了,这种人就具备威神力。
威神力,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气质,这种气质能降服、压倒别人。不管你走到哪里,人家看见你就会肃然起敬,就会被你强大的威力所屈服。
威神力从哪里来的?就是靠修定。定是禅定,定能开发智慧。一个人如果想改变自己的气质,我认为应该修定和慧。
为什么出家人的气质跟一般人不一样?尤其是有道德涵养的出家人,一眼看上去,就让人感到仙风道骨,气度不凡,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和风度,与众不同。
为什么有些人一眼看上去,就让人感到俗气?一个人气质非常重要。气质和风度是内在美德的再现。
有道德修养的人,他的每一个动作、举止、言谈,甚至一个眼神、一个微笑都与众不同。让人感到超凡脱俗,举止安祥、庄重、落落大方。这些气质的表现,是长期修炼禅定、智慧的结果。一个有定慧力的人,他的内心非常的安祥,不会浮燥。
反之,没有定慧的人,心很浮燥,举止粗俗,情绪反复无常。所以有定慧的力量,才有威神力,才能摄受众生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5-8 09:04 | 显示全部楼层
"普能积集菩提力",讲的是菩提的力量。
成佛是成就什么?就是要成就菩提。菩提其实还是般若。但是,菩提为什么不叫般若,般若又不叫菩提呢?
举个例子来说,般若就像年轻时的媳妇,而菩提犹如当婆婆了。媳妇跟婆婆到底是一码事,还是两码事呢?说一码事不对,说它是两码事也不对。应该说是一码事,也是两码事才对。
为什么呢?
因为婆婆是从媳妇熬成的。婆婆离开媳妇,就没有婆婆了,所以说他是一码事;但媳妇是年轻时的事,那时什么成就也没有,可是到了婆婆的时候,儿女长大成人,个个都成家立业了,儿孙满堂,她坐在那里很神气,很威风。
  这个例子说明一个道理:般若和菩提的关系,就像从媳妇过渡到婆婆的过程。
般若这个阶段,功德、智慧还没有圆满,就像一个刚刚开悟的人,不一定有神通,开悟后还不一定有福报,开悟仅仅是一种智慧的出现,但他的智慧和功德还不圆满,所以称为般若。
然后,在般若成就的基础上,不断地去做好事,不断地去度众生,通过漫长的修行时间,断除了一切烦恼,成就一切功德,这才成就菩提。
菩提,不仅是智慧的成就,同时也意味着功德圆满。
  罗汉跟佛的成就有什么不同呢?
罗汉的成就,叫做解脱身。解脱身,就是从痛苦烦恼中解脱出来,就像一个人从监狱里刚释放出来,身无分文,一无所有。
而佛的成就,叫做法身,法身跟解脱身的主要区别是:前者只是断除烦恼和痛苦;后者除了摆脱了烦恼和痛苦之外,还有慈悲、道德和各种各样的能力,这就是所说的菩提。
菩提的成就,不仅仅体现为智慧,而且还要"普能积集",就是说有了智慧以后呢,还要继续积累各种功德的资粮,也就是继续修布施、忍辱、持戒、精进、禅定、四摄、五戒十善......,所有的好事全干,才能够成就菩提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5-9 08:21 | 显示全部楼层
"清净一切善业力",讲善业的力量。
佛教基本思想是:"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"不要干坏事,一切好事尽量去做。
善业的内容,简单地说是五戒十善。
如果详细地说,与佛果相应的一切行为,都可以称为善法,如六度、四摄、三十七道品等。
善的行为,可以战胜不善的行为,以身行善、口行善、意行善,彻底远离不善法。从而使生命得到净化,人格得到升华。
  "摧灭一切烦恼力",通过修行善业之后,有了清净的三业,智慧就得以开发出来,然后用智慧的力量,去摧灭我们的妄想和烦恼。一切烦恼在智慧的面前,得以降伏,那我们就解脱自在。
  "降伏一切诸魔力",说到魔,大家就觉得非常可怕。
其实,每个人天天都在着魔。凡是障碍我们修行的一切因素,都可以称之为魔。
比如说:
你在打坐,你的儿子在看电视吵你;
你持戒不杀生,要吃素,你的丈夫不同意,他要吃肉;
还有你在打坐,时而想东,时而想西,陈芝麻、烂谷子的事涌上心头,心不能清净,坐着坐着,心里七上八下的事多得很,哎呀!休息吧!明天再说吧。
这些都是魔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5-10 11:44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
佛法里讲,魔有四种:
一是烦恼魔,烦恼是扰乱内心安宁的各种因素,它能障碍我们的修行。
二是死亡魔,死亡夺走我们的生命,影响我们的修行。
三是五蕴魔,"八苦"中有五蕴炽盛苦。有情的身心,充满着不安的因素,心理上有种种烦恼,色身上时常出现不调,使我们活得很痛苦。
四是天魔,天魔一般不会来干扰你们,大家放心好了。修行的层次达不到,让他来找你的麻烦,那简直太委屈他了。
  释迦牟尼快要成佛道了,这个时候,魔才出来。
佛陀在菩提树下,坐到第六天,一个名叫波旬的魔王,他的宫殿突然东摇西晃起来,弄得魔王心情烦闷焦燥,他起动心念搜寻,终于找到原因:悉达多太子坐禅入定,不久就要成佛,还要广度众生,超越魔境,魔王还能统治谁?
于是,魔王使出各种手段,破坏太子成道。魔王先以权力地位,劝他放弃修道,去做"转轮圣王"。
所谓"转轮圣王",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圣王,手持一个威力无穷、能降服四方的轮宝,任意在空间往来。
他见太子不为权力所动,又用色欲诱惑。
他命令三个女儿,一个叫染欲、一个叫悦人、一个叫可爱乐,三位美丽的女子,打扮得十分妖娆,围着太子跳起舞来,肌雪生辉,珠光宝气,说不尽的旖旎浓香,温柔动人。
太子心如明镜,照出这些美女都是幻象,本质上是污秽不净,丑恶不堪的。他生起不净观,不为所动。各种引诱手段都未见效,魔王最后发动魔军,动用武力了。
那些魔鬼一个个狰狞可怖,他们用弓箭射,有的用剑戟刺,有的用金杵砸。一时,风火烟尘四起,还杂有狮虎等猛兽的吼叫声。但太子的功力不凡,依旧怡然静坐,一点也不慌张。
说也奇怪,所有的魔鬼野兽,各种各样的武器,只要挨近太子身边,都化为无形。魔王大怒,张弓搭箭,射向佛陀,但那些箭落到佛陀的面前,变成了座下的莲花,一时莲花如雨,碧色摇摇,形成了一座金光灿烂的莲花宝座。太子第六天战胜了魔王,第七天就证悟成佛了。
  其实所谓的"魔"并不是外来的,而是潜伏在我们心中的烦恼。
"波旬"是梵文的音译,意译为魔,指阻碍修行的事物。常人心中涌动着种种欲望,包括权力欲、情欲、贪欲等等,都会起到阻碍智慧的开发,都属于魔。
佛陀战胜魔王,实际就是战胜自己的心。修行的过程,是降服一切烦恼的过程。因此,降服魔力不一定是天魔,能转变自己修行中各种各样的逆境,都属于降魔。
  "圆满普贤诸行力",上面所说的十一种力,都能够修成了,你的功德也就圆满了。通过修行,就能圆满普贤十大愿王的愿力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5-11 10:34 | 显示全部楼层
具足佛陀的功德
 【普能严净诸刹海,解脱一切众生海,
  善能分别诸法海,能甚深入智慧海。
  普能清净诸行海,圆满一切诸愿海,
  亲近供养诸佛海,修行无倦经劫海。
  三世一切诸如来,最胜菩提诸行愿,
  我皆供养圆满修,以普贤行悟菩提。】
  这一段经文总共有三个颂,对前面十大行愿的内容,在这里做一次总结。诸佛、菩萨之所以得大成就,原因是他们悲心广大,愿力宏深。我希望自己也能像诸佛、菩萨一样,发大愿,起大行,将来也能向诸佛、菩萨一样,成就种种功德。
  "普能严净诸刹海",我愿修习种种善行,像诸佛、菩萨一样,能够庄严国土,利乐有情。
"解脱一切众生海",我愿使一切众生从烦恼痛苦、困惑中解脱出来。
"善能分别诸法海",我愿亲近善知识,听闻正法,如理思惟,善能分别诸法。"能甚深入智慧海",我愿依闻思经教,树立正见,开发无漏智慧。
"普能清净诸行海",我愿依十大行愿修行,在智慧的引导下,使自己的人格、心灵达到清净。"圆满一切诸愿海",我希望自己每发的一个愿,包括普贤的十大行愿,最后都能圆满实现。
"亲近供养诸佛海",我愿自己能亲近供养诸佛。
"修行无倦经劫海",不论生在什么地方,愿我能够遇到诸佛、菩萨,还有善知识,同参道友,我永远跟他们一处修行,永远不离开他们,尽管修行的时间很长,要经过像海水那样多的时劫,但我也没有一点厌倦的心。
  "三世一切诸如来,最胜菩提诸行愿。我皆供养圆满修,以普贤行悟菩提"。
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他们为了成就菩提,发的种种愿望及所有的修行,我都表示由衷地赞叹,我都要去供养他们。我要修持普贤菩萨一样的行愿,一直到觉悟成佛。
《普贤行愿品》处处告诉我们,作为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来讲,要以普贤十大行愿作为修持的法门。因为这个法门太殊胜了!这个法门确实非常的殊胜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5-12 12:13 | 显示全部楼层
 学文殊普贤大智大愿
 【一切如来有长子,彼名号曰普贤尊,
  我今回向诸善根,愿诸智行悉同彼。
  愿身口意恒清净,诸行刹土亦复然,
  如是智慧号普贤,愿我与彼皆同等。
  我为遍净普贤行,文殊师利诸大愿,
  满彼事业尽无余,未来际劫恒无倦。
  我所修行无有量,获得无量诸功德,
  安住无量诸行中,了达一切神通力。
  文殊师利勇猛智,普贤慧行亦复然,
  我今回向诸善根,随彼一切常修学。
  三世诸佛所称叹,如是最胜诸大愿,
  我今回向诸善根,为得普贤殊胜行。】
  这里一共有六个颂,是对前面的内容以及修行的方法做一次总结。佛教里普贤代表行愿,文殊代表智慧。
在佛法的修学过程中,除了行愿,还要有智慧,用智慧去指导行为,行愿和智慧,二者相辅相成。
   "一切如来有长子,彼名号曰普贤尊"。为什么把普贤菩萨称为如来的长子呢?大家都知道,在古代社会里,最大的儿子,在家庭里的地位是最重要。"皇帝爱长子",因为他要传王位了,传给谁呀?传给大儿子。在一个家庭里,父亲家业的继承人,也要交给大儿子。普贤菩萨可以称为如来的长子,为什么呢?因为普贤菩萨最有资格继承如来的家业。
  一切诸佛,都有道德高尚、修行功夫很圆满的长子。这一位长子,他的名号叫普贤。"我今回向诸善根,愿诸智行悉同彼",我现在所修的善业,希望这些功德,使得我的未来我的智慧、愿行,完全跟普贤菩萨相同。"愿身口意恒清净,诸行刹土亦复然,如是智慧号普贤,愿我与彼皆同等"。我愿意身口意三业永远清净,没有一丝染污;保持清净的三业,同时也祝愿十方一切世界,清净庄严;我愿意同普贤菩萨一样,永远去做恒顺众生的事业。
  "我为遍净普贤行,文殊师利诸大愿,满彼事业尽无余,未来际劫恒无倦"。我愿把普贤菩萨所修的种种功德、行愿,以及文殊菩萨诸大愿,学习得完全同他们一样,一点都不会比他们差。我要以这两位菩萨为我学习的榜样,并且要一直学习到未来的时劫,没有一点点厌倦的心。那么我也能够圆满他们所成就众生的事业。
  "我所修行无有量,获得无量诸功德,安住无量诸行中,了达一切神通力"。修行普贤十大行愿的人,他所获得的功德是没有限量的。成就这些功德干什么用呢?要把得到的无量功德,用在修学佛法,普度众生,弘扬佛法的事业中去。我能了达所有一切的神通力,我能够明白神通是怎么一回事,然后运用神通的力量,去弘扬佛法、教化众生。神通用来利乐众生,不是拿去炫耀自己的本事,或者去干坏事。大家要明白这一点。
  "文殊师利勇猛智,普贤慧行亦复然,我今回向诸善根,随彼一切常修学"。《普贤行愿品》这个修行法门,非常殊胜,我们在修学佛法中按普贤的十大行愿去修行,那我们所获得的功德无量无边,不可思议!我们要以文殊师利菩萨勇猛的智慧、普贤菩萨的大愿,作为我们修行的典范,作为修行的指南和方向,同时我愿智慧和行愿跟他们一样。我现在要把我所修的一切功德善根,回向到修行中,我愿永远跟随他们,修学他们所修学的一切。
  "三世诸佛所称叹,如是最胜诸大愿,我今回向诸善根,为得普贤殊胜行"。如果有人按普贤的十大行愿去修行,三世诸佛都高兴了,三世诸佛都会称赞这个人。三世诸佛为什么高兴,因为"如是最胜诸大愿"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布施网 ( 渝ICP备16011535号 )

GMT+8, 2025-7-18 16:19 , Processed in 0.212333 second(s), 13 queries .

布施网法律顾问: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:19020511008028

© 2001-2012 布施网

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