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     没有帐号?注册

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“护国·报恩”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
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? 
楼主: 应如是

[事迹传记] 480位禅宗大德的悟道因缘

[复制链接]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6-11 23:58 | 显示全部楼层
69.投子大同禅师悟道因缘
  舒州(今安徽安庆)投子山大同禅师,翠微无学禅师之法嗣,俗姓刘,本州怀宁人。幼年时即依洛下保唐满禅师出家。最初修习安般守意法门(即呼吸观),接着又研读华严经教,于性海之理颇有发明。后闻翠微无学禅师开法示众,遂前往参礼。
  初礼翠微禅师,在面禅师便问:“未审二祖初见达磨,有何所得?”
  翠微禅师道:“汝今见吾,复何所得?”
  大同禅师闻言,顿悟玄旨,于是便留在翠微禅师座下继续参学。
  一日,翠微禅师在法堂内经行,四周无有别人,大同禅师一见,便上前行礼,问道:“西来密旨,和尚如何示人?”
  翠微禅师停下来,默不作声,站了一会儿。
  大同禅师不明其旨,又道:“乞师垂示。”
  翠微禅师呵叱道:“更要第二杓恶水那(耶)?”
  大同禅师一听,便起身礼谢。
  翠微禅师道:“莫垛根(不要于此处立足,意思是说不要有任何执着)。”
大同禅师道:“时至根苗自生。”
  大同禅师悟道后,曾一度放任周游,广参禅德,后归故里,隐投子山,结茆而居,时间长达三十余年。时人皆称投子和尚。
  投子和尚曾与赵州禅师有过一面之缘。
  一日,赵州和尚至桐城县,投子和尚亦出山,途中相遇,但不相识。赵州和尚私下向当地人打听,方知是投子和尚,于是迎上前,问道:“莫是投子山主么?”投子和尚道:“茶盐钱乞一个。”赵州和尚于是先行到庵。投子和尚随后携一瓶油回来了。赵州和尚道:“久向投子,到来只见个卖油翁。”投子和尚道:“汝只见卖油翁,且不识投子”。赵州和尚问:“如何是投子?”投子和尚道:“油!油!”赵州和尚又问:“死中得活时如何?”投子和尚道:“不许夜行,投明须到”。赵州和尚道:“我早侯白,伊更侯黑”。
  侯白、侯黑,是中国古代两个身手高超的劫贼,一个专好白天打劫,一个专好晚上打劫。“我早侯白,伊更侯黑”,这句话的意思是,生死、明暗等二边均须打破。
  投子和尚从此名闻天下,云水禅僧争相奔凑。
  投子和尚坐化于乾化四年(914),春秋九十有六。诏谥慈济大师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6-11 23:58 | 显示全部楼层
70.清平令遵禅师悟道因缘
  鄂州清平山安乐院令遵禅师,翠微无学禅师之法嗣,俗姓王,东平(今山东泰安)人。少时依本州北菩提寺落发出家,后诣滑州(今河南滑县)开元寺受具足戒,并专攻律学。一日,令遵禅师谓同流曰:“夫沙门应决彻死生,玄通(精通)佛理。若乃孜孜卷轴、役役拘文(沉溺于书本,执着于文字),悉数海沙,徒劳片心!”于是便放弃了律学,远走他方,参礼禅德。
  后至江陵白马寺,在僧堂里遇到一位老宿,名叫慧勤。令遵禅师于是亲近慧勤禅师,咨请佛法奥义。慧勤禅师告诉他说:“吾久侍丹霞,今既垂老,倦于提诱。汝可往谒翠微,彼即吾同参也。”令遵禅师于是礼辞慧勤禅师,前往翠微参学。
  初参翠微,令遵禅师便问:“如何是西来的的意?”
  翠微禅师道:“待无人即向汝说。”
  过了一会儿,令遵禅师道:“无人也,请和尚说。”
  翠微禅师于是下禅床,将令遵禅师带进竹园里。
  令遵禅师又道:“无人也,请和尚说。”
  令遵禅师没有直接回答,却指着竹子,说道:“这竿得恁么长,那竿得恁么短。”
  令遵禅师一听,言下有省。
  当时,他还谈不上彻悟,后来他自己经过长时间的参学和磨砺,方得无有滞碍。
  文德元年(888),令遵禅师来到上蔡(今河南境内)。当时蔡州守将崇重佛法,特地创建了大通禅苑,请令遵禅师入住主法,阐扬宗要。令遵禅师初上堂时,曾自举初参翠微无学禅师之因缘,谓众曰:“先师入泥入水为我,自是我不识好恶。”言下良多感慨。
  令遵禅师驻锡大通禅苑,化众近十年。光化年间,令遵禅师带领徒众百余人,南游鄂州,后应节度使杜洪之邀请,入居清平山安乐院,开法化众。其逗机方便,“靡徇时情,逆顺卷舒,语超格量”。曾有上堂法语云:“诸上座,夫出家人须会佛意始得。若会佛意,不在僧俗男女贵贱,但随家丰俭,安乐便得。诸上座尽是久处丛林,遍参尊宿,且作么生会佛意?试出来大家商量,莫空气高,至后一事无成,一生空度。若未会佛意,直饶头上出水,足下出火,烧身炼臂,聪慧多辩,聚徒一千二千,说法如云如雨,讲得天华乱坠,只成个邪说,争竞是非,去佛法大远在。诸人幸值色身安健,不值诸难,何妨近前著些工夫,体取佛意好!”
  令遵禅师圆寂于天祐十六年(915),春秋七十有五。后敕谥法喜禅师。
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6-11 23:58 | 显示全部楼层
71.云盖志元禅师悟道因缘
  潭州云盖山志元圆净禅师,石霜庆诸禅师之法嗣。悟道之前,曾参访过云居道膺禅师。
  志元禅师问:“志元不奈何时如何(对于自性这个问题,凑泊不得,我已是无可奈何,请问,我这个时候该怎么办)?”
  云居禅师道:“只为阇黎功力不到。”
  志元禅师觉得云居所答,不契已意,便不礼拜。
  嗣后不久,志元禅师便前往石霜庆诸禅师座下参学,亦向石霜禅师提出相同的问题:“志元不奈何时如何?”
  石霜禅师道:“非但阇黎,老僧亦不奈何(非但是你对它无可奈何,老僧亦对它无可奈何)!”
  志元禅师听了很惊讶,问道:“和尚为甚么不奈何?”
  石霜禅师道:“老僧若奈何,拈过汝不奈何(如果老僧奈何,能对它有所把捉,那我就可以帮你去掉你的这个不奈何)。”
  志元禅师一听,便起身礼拜,并决定留在石霜禅师身边参学。
  一天,有位僧人问石霜禅师:“万户俱闭即不问,万户俱开时如何?”
  石霜禅师道:“堂中事作么生(门是开是闭且不管,室内堂中的情况如何?意思是说,自性之用且不问,自性之体如何)?”
  那僧被问得无言以对,苦思了半年,才下得一转语,说道:“无人接得渠。”
  石霜禅师道:“道即太煞道(答是答得很好),只道得八成。”
  那僧反问:“和尚又且如何?”
  石霜禅师道:“无人识得渠。”
  志元禅师听说此公案后,便入室礼拜石霜禅师,并乞求石霜禅师为他重新提举此公案。石霜禅师没有答应。志元禅师于是把石霜禅师抱进方丈,威胁道:“和尚若不道,打和尚去在!”
  石霜禅师道:“得在(可以)。”
  志元禅师以为石霜禅师会给他讲出什么妙法,于是便频频礼拜。
  石霜禅师却回答道:“无人识得渠。”
  志元禅师一听,言下顿省。
  志元禅师悟道后,即往潭州云盖山,住山传法。
  云盖山那一带的道教徒比较多,他们经常给佛教寺院找一些麻烦。当时,潭州有位道正(管理道教徒的主管道士,相当于僧正)上表给马王,希望能与志元禅师辩论佛道二教教义之优劣,马王于是请志元禅师上殿,与那位道正相见。茶毕,志元禅师请求马王把宝剑借给他用一用。马王答应了。志元禅师于是手握宝剑,问道正:“你本教中道,恍恍惚惚,其中有物,是何物?杳杳冥冥,其中有精,是何精?道得不斩,道不得即斩。”
  道正一听,茫然不知所措,吓得连忙下跪,礼拜忏悔。
  志元禅师回首谓马王曰:“还识此人否?”
  马王道:“识。”
  志元禅师师问:“是谁?”
  马王道:“道正。”
  志元禅师道:“不是。其道若正,合对得臣僧。此只是个无主孤魂(他只不过是一个没有找到自己本来面目的孤魂野鬼而已)。”
  从此以后,那一带的道士再不给佛门找事了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6-11 23:58 | 显示全部楼层
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
72.龙湖普闻禅师悟道因缘
  邵武军(今福建邵武县)龙湖普闻禅师,石霜庆诸禅师之法嗣,唐僖宗之太子。太子自幼就不吃荤腥,长大以后,心向林泉,无经世之意。唐僖宗非常钟受他,曾经想尽种种办法来培养他,希望他将来能够很好地继承帝业。可是终究没有能够挽回太子的出世之志。中和初年(公元881年),僖宗幸游于蜀地。太子趁此机会,剪掉头发,远游他方,再也没有回来,宫中也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。
  太子出家后,法号普闻。有一天,他前往参礼石霜庆诸禅师。初礼石霜,普闻禅师即问:“祖师别传事,肯以相付乎?”
  石霜禅师道:“莫谤祖师。”
  普闻禅师道:“天下宗旨盛大,岂妄为之邪?”
  石霜禅师反问道:“是实事那?”
  普闻禅师道:“师意如何?”
  石霜禅师道:“待案山点头,即向汝道(等到寺前的案山点头,我再告诉你)。”
  普闻禅师一听,言下大悟。
  普闻禅师悟道后,即离开石霜禅师,来到福建邵武城外。在那儿,他发现有一山,风景绝佳,林子郁然深秀。于是便拨草深行,在一个有炊烟飘起的地方,发现有一位苦行僧住在那儿。苦行僧见普闻禅师来了,便告诉他说:“上人当兴此。”说完深深地作了一个揖,便搬到别的地方去了。
  于是,普闻禅师便隐居此山,修行十余年,无人知晓。
  忽然有一天,有一位奇怪的老人前来拜访。
  普闻禅师问:“住在何处?至此何求?”
  老人道:“住在此山,然非人,龙也。行雨不职(不尽力),上天有罚,当死。愿垂救护。”
  普闻禅师道:“汝得罪上帝,我何能致力?虽然,可易形来。”
  刚一说完,老人就不见了。普闻禅师发现禅座傍边有一条小蛇,于是便把它放进衣袖里,到了晚上,果然风雨大作,雷电交加。尽管雷霆震得山摇地晃,普闻禅师却危坐于室,稳如泰山,一动也不动。第二天早晨,天气放晴了。普闻禅师方垂下衣袖,小蛇终于落到地上,溜走了。过了一会儿,小蛇变作老人,前来拜谢,老泪纵横地说道:“自非大士慈悲,为血腥秽此山矣!念何以报斯恩(若不是大士慈悲,我恐怕早就变成了一滩血水,将此山污染了。我在想该如何报答师父的救命之恩)。”说完,老人为普闻禅师从穴岩下引出一眼清泉,说道:“此泉为他日多众之设。”
  如今,这眼泉被称作龙湖。普闻禅师所居之山,被称为龙湖山。
  此事后来慢慢地被传开了。当地的人都纷纷出钱出力,为普闻禅师建立了一座道场。从此以后,四方衲子,云趋参学。
  普闻禅师住在龙湖,开法化众,时间长达三十余年。临入寂时,普闻禅师鸣钟集众,说偈曰:
     “我逃世难来出家,宗师指示个歇处。
      住山聚众三十年,寻常不欲轻分付。
      今日分明说似君,我敛目时齐听取。”
  说完,安然而逝。塔于本山,谥圆觉禅师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6-11 23:59 | 显示全部楼层
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
73.张拙秀才悟道因缘
  张拙秀才,石霜庆诸禅师之法嗣,生平不详。因受禅月大师指点,前来参石霜禅师。
  石霜禅师问:“秀才何姓?”
  张拙秀才道:“姓张名拙。”
  石霜禅师道:“觅巧尚不可得,拙自何来?”
  张拙秀才一听,豁然有省,乃呈偈曰:
    “光明寂照遍河沙,凡圣含灵共我家。
     一念不生全体现,六根才动被云遮。
     断除烦恼重增病,趣向真如亦是邪。
     随顺世缘无罣碍,涅槃生死等空花。”
  石霜禅师于是印可了张拙秀才,并接受他成为自己的得法弟子。
  张拙秀才的这首悟道偈子非常有名。它把禅宗的基本精神、用功方法非常到位地给传达出来了。
  一、二两句说明,吾人之自性,能生万法,遍一切处,一切众生皆具此性,与我一体不二,实际上,无有人我、彼此之分。
  三、四两句说明,吾人之心,随六根外驰六尘,生出种种妄想烦恼,将我们的自性清净本心障住,使我们本具的智慧之光无以显现。吾人若能一念做到无分别、不执着,则我们的智慧之心当即朗然现前,无有纤毫阻隔。
  五、六两句说明,修行用功的要点是要作平等不二观,将生死与涅槃、烦恼与菩提、真如与诸法、入世与出世、生活与修行,融为一体,切忌取一舍一。所谓“不求真,不断妄,了知二法空无相,无相无空无不空,即是如来真实相。”
  最末两句则说明了证悟之后随缘任运、透脱生死的大自在境界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6-11 23:59 | 显示全部楼层
74.洛浦元安禅师悟道因缘
  澧州洛浦山(又称乐普山)元安禅师,夹山善会禅师之法嗣,俗姓淡,凤翔(今陕西凤翔)麟游人。少年时从其兄祐律师于本郡怀恩寺出家,不久即受具足戒,通晓经论。后游方参学,问道于临济禅师,并成为临济禅师的侍者。
  元安禅师聪明伶俐,颇能得临济禅师之心,临济禅师曾当众赞美他说:“临济门下一只箭,谁敢当锋?”
  元安禅师得到临济禅师的肯定,心里很高兴,自以为大事了毕。可是实际上,他并没有透彻。
  有一天,元安禅师侍立次,有位座主前来参礼临济禅师,临济禅师问:“有一人于三乘十二分教明得,有一人不于三乘十二分教明得,且道此二人是同是别?”
  座主道:“明得即同,明不得即别。”
  临济禅师道:“这里是甚么所在?说同说别?”
  说完,临济禅师回头看着元安禅师,问道:“汝又作么生?”
  元安禅师便大喝一声。
  临济禅师送走座主后,回到方丈室,问元安禅师:“汝岂不是适来喝老僧者?”
  元安禅师道:“是。”
  临济禅师一听,便将元安禅师打出丈室。
  过了一段时间,元安禅师前来辞别临济禅师。
  临济禅师问:“甚么处去?”
  元安禅师道:“南方去。”
  临济禅师用拄杖在地上画了一画,说道:“过得这个便去。”
  元安禅师于是大喝一声,临济禅师举起拄杖便打。
  元安禅师于是便作礼而去。
  临济禅师第二天升堂的时候,告诉大众道:“临济门下有个赤梢鲤鱼,摇头摆尾,向南方去,不知向谁家几虀(ji)瓮(醃菜缸)里淹杀。”
  元安禅师离开临济,四处游历了一段时间以后,便前往夹山,卓庵隐修。虽然此处离夹山善会禅师的道场很近,可是元安禅师自以为已彻,居然过了一年多,不曾前去礼谒夹山禅师。夹山禅师为了度化他,于是修书一封,令手下的僧人送给元安禅师。元安禅师接过书信,便把它放在禅座上坐着,然后又伸出手来向那僧索要书信。那僧无言以对,元安禅师拿起拄杖便打,并喝道:“归去举似和尚!”
  那僧回山以后,便把这一经过告诉了夹山禅师。夹山禅师道:“这僧若开书,三日内必来。若不开书,斯人救不得也。”
  果然,三天以后,元安禅师来了。见到夹山禅师,元安禅师也不礼拜,而是叉着手,站在他的对面。
  夹山禅师喝道:“鸡栖凤巢,非其同类。出去!”
  [夹山禅师的意思是说,你本来未彻,却自以为彻,本来是一只野鸡,却自以为是凤凰。你我不是同类,滚开!]
  元安禅师一听,气焰顿时矮了下去,于是作礼道:“自远趋风,请师一接。”
  夹山禅师道:“目前无阇黎,此间无老僧。”
  元安僧师便大喝一声。
  夹山禅师道:“住!住!且莫草草。云月是同,溪山各异。截断天下人舌头即不无,阇黎,争教无舌人解语?”
  元安禅师一下子愣在那里,正要思索,夹山禅师一拄杖打过来。元安禅师豁然大悟。从此以后,他对夹山禅师非常膺服,并留在夹山禅师座下,日夜请益。
  一天,元安禅师问夹山:“佛魔不到处如何体会?”
  夹山禅师道:“烛明千里像,暗室老僧迷。”
  元安禅师又问:“朝阳已升、夜月不现时如何?”
  夹山禅师道:“龙衔海珠,游鱼不顾。”
  就这样,经过夹山禅师多年不断地钳锤,元安禅师的悟境日趋炉火纯青。
  夹山禅师将示灭的时候,曾对众垂语道:“石头一枝,看看即灭矣。”
  元安禅师出来应道:“不然。”
  夹山禅师问:“何也?”
  元安禅师道:“他家自有青山在。”
  夹山禅师听了,深感欣慰,说道:“苟如是,即吾宗不坠矣。”
  夹山禅师顺世后,元安禅师行脚来到涔(cen)阳(洞庭湖与长江之间),偶然碰到一位昔日同参。因话及武陵旧事,同参问道:“倏忽数年,何处逃难?”
  元安禅师道:“只在阛阓(huan hui,市井)中。”
  同参道:“何不向无人处去?”
  元安禅师反问道:“无人处有何难?”
  同参道:“阛阓中如何逃避?”
  元安禅师道:“虽在阛阓中,要且人不识。”
  同参听了,茫然不知所以。
  古人讲:“小隐隐于野,大隐隐于市”,不是大隐之人,是无法理解“虽在阛阓中,要且人不识”之自在境界的。
  元安禅师后来到澧阳洛浦山,并在那里结庵宴处,开法示众。一时四方玄侣,憧憧奔凑。
  曾有学人问元安禅师:“学人拟归时如何?”
  元安禅师道:“家破人亡,子归何处?”
  学人道:“恁么则不归去也。”
  元安禅师道:“庭前残雪日轮消,室内游尘遣谁扫?”并说偈曰:
   “决志归乡去,乘船渡五湖。
    举篙星月隐,停棹日轮孤。
    解缆离邪岸,张帆出正途。
    到来家荡尽,免作屋中愚。”
  元安禅师示寂于光化元年(898)。临行前,元安禅师告诫主事僧道:“出家之法,长物(值钱的东西)不留。播种之时,切宜减省。缔构(营造、建筑)之务,悉从废停。流光迅速,大道玄深。苟或因循,曷由体悟?”元安禅师虽言辞激励恳切,奈何大众习以为常,并不警惕。
  至十二月一日,元安禅师忽然告诉大众说:“吾非明即后也。今有一事问汝等:若道这个是,即头上安头;若道不是,即斩头求活。”
  第一座回答说:“青山不举足,日下不挑灯。”
  元安禅师道:“是甚么时节,作这个语话?”
  当时,彦从上座亦在跟前,他回答道:“离此二途,请和尚不问。”
  元安禅师道:“未在,更道。”
  彦从上座道:“彦从道不尽。”
  元安禅师道:“我不管汝尽不尽。”
  彦从上座道:“彦从无侍者祇对(回答)和尚。”
  元安禅师一听,便不再说话。
  到了晚上,他令侍者唤彦从上座来方丈室,问道:“阇黎今日祇对,甚有道理。汝合体得先师意。先师道,目前无法,意在目前,不是目前法,非耳目之所到。且道那句是宾,那句是主?若择得出,分付钵袋子(指法脉)。”
  彦从上座道:“彦从不会。”
  元安禅师道:“汝合安。”
  彦从上座道:“彦从实不会。”
  元安禅师于是大喝一声,将彦从上座赶出丈室,说道“苦!苦!”
  第二天上午,另有僧又举前话问元安禅师。
  元安禅师道:“慈舟不棹清波上,剑峡徒劳放水鹅。”
  说完便入寂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6-11 23:59 | 显示全部楼层
75.三角令珪禅师悟道因缘
  蕲州(今湖北蕲春)三角山令珪禅师,清令遵禅师之法嗣。
  初参鄂州清平令遵禅师。清平禅师问:“来作么?”
  令珪禅师道:“来礼拜。”
  清平禅师问:“礼拜阿谁?”
  令珪禅师道:“特来礼拜和尚。”
  清平禅师呵叱道:“这钝根阿师!”
  令珪禅师一听,知道自己根机不好,便伏身礼拜。
  就在这个时候,清平禅师冷不防用手掌斫了一下令珪禅师的颈脖,令珪禅师当下豁然领旨。
  令珪禅师悟道后,即回蕲州三角山,住山接众。
  有僧问:“如何是佛?”令珪禅师道:“明日来,向汝道。如今道不得!”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6-12 00:00 | 显示全部楼层
76.感温禅师之侍者悟道因缘
  对一个真正的修道人来讲,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无时不在说法。如果功夫用得好,一个平常看起来极微不足道的机缘,足以激发其本有的智慧现前。感温禅师的侍者之悟道,便是一例。
  投子感温禅师,是投子大同禅师之法嗣,一日携侍者游山,路见一蝉蜕。
  侍者问:“壳在这里,蝉向甚么处去也?”
  [这个问题一般人也会提出来。它的言外之意是,人死了以后,向什么处去了。]
  感温禅师没有直接回答,却拈起蝉蜕,放在耳边,摇了三五下,口作蝉鸣声。
  侍者一听,豁然开悟。
  自性无有生灭,生灭是妄想。人死后,自性在哪里?听见了蝉鸣吗?是谁在听?
  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6-12 00:00 | 显示全部楼层
77.观音岩俊禅师悟道因缘
  东京(洛阳)观音院岩俊禅师,投子大同禅师之法嗣,俗姓廉,邢台人。出家后,四处参学,遍历衡、庐、岷、蜀诸方禅席。曾行脚于凤林(今甘肃境内),路过一处深谷的时候,意外发现一堆五色珍宝。同行道友一见,觉得奇怪,想把珍宝取走。岩俊禅师道:“古人锄园,触黄金若瓦砾。待吾菅(jian)覆顶,须此供四方僧(待我将来结茅住庵的时候,用它来供养四方僧众)。”说完便放下珍宝,继续前往他方参礼。
  不久,岩俊禅师来到投子山,礼谒投子大同禅师。
  投子禅师问:“昨夜宿何处?”
  岩俊禅师道:“不动道场。”
  投子禅师问:“既言不动,曷由至此?”
  岩俊禅师反问道:“至此岂是动邪?”
  投子禅师道:“元(原)来宿不著处”。
  于是默然给予印可。
  岩俊禅师悟道后,即前往洛阳,住观音院,六徒常常有数百人。后周高祖、世宗二帝,潜隐于民间时,常常登丈室拜访岩俊禅师。他们每次来,必定给岩俊禅师顶礼。二帝即位后,特赐岩俊禅师紫衣,并赐号净戒大师。岩俊禅师归寂于乾德丙寅年(966) ,春秋八十五岁。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6-12 00:00 | 显示全部楼层
78.永安善静禅师悟道因缘
  京兆府永安院善静禅师,洛浦元安禅师之法嗣,俗姓王,长安金城人。其父王朗曾为威州刺吏。母亲怀他的时候,曾梦见金色晃耀的佛像,因觉而有娠。善静禅师自幼习儒学,博通群言。长大后被掌书记(唐节度使之辅官)推荐给神策军(唐禁军),深得长官之器重。二十七岁的时候,善静禅师忽觉尘世浮幻如梦,遂生出世隐逸之想。后偷偷地跑进终南山,从广度禅师落发出家。
  唐天复年间(901-904),善静禅师南游参学,礼谒洛浦元安禅师。洛浦禅师对他很器重,并收他为入室弟子。让他当园头,负责种菜等杂务。
  一天,有位僧人前来辞别洛浦禅师,欲往其他地方参学。洛浦禅师问道:“四面是山,阇黎向甚么处去?”
  那僧被问得无言以对。
  洛浦禅师道:“限汝十日,下语得中,即从汝去(限你十天的时间,下一转语,若能契旨,即任你离开这里)。”
  那僧回去后,在寺院里,如游魂一般,往复经行,冥思苦想,虽搜肠刮肚,也想不也一个合适的答语来,后来不知不觉走进菜园子里。
  善静禅师见他这副模样,便问:“上座既是辞去,今何在此?”
  那僧于是便把老和尚交待给他的话详细地告诉了善静禅师,并坚决要求善静禅师代他下一转语。
  善静禅师回答道:“竹密岂妨流水过,山高那阻野云飞。”
  那僧一听,欢喜踊跃。
  善静禅师嘱咐他道:“不得道是某甲语。”
  于是那僧来到丈室,把这一转语告诉了洛浦禅师。
  洛浦禅师一听,知道不是这僧自己的答语,便问:“谁语?”
  那僧回答道:“某甲语。”
  洛浦禅师道:“非汝语。”
  那僧一看瞒不住老和尚,便如实地招白是园头所教。
  到了晚上上堂的时候,洛浦禅师告诉大众说:“莫轻园头,他日座下有五百人在。”
  善静禅师得到洛浦禅师的印可后,旋即返回故乡长安,结庐于终南云居山,开法接众,一时道俗,归之如市,常随徒众,达五百余人。后逢战难,物是人非,幸有留守王公创永安禅院,请师居之。开运丙午年(946),善静禅师入寂,春秋八十九。僧俗二众,悲恸不已,如丧严亲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布施网 ( 渝ICP备16011535号 )

GMT+8, 2025-9-29 13:50 , Processed in 0.226311 second(s), 13 queries .

布施网法律顾问: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:19020511008028

© 2001-2012 布施网

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