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     没有帐号?注册

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“护国·报恩”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
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? 
楼主: 浮世莲花

[事迹传记] 虚云老和尚十难四十八奇

[复制链接]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9-3 23:09 | 显示全部楼层
五、发坚固长远心
修行一法,易则容易,难则实难。易者,只要你放得下,信得实,发坚固心,和长远心,就可成功。难者,就是你我怕吃苦,要图安乐,不知世界上的一切有为法,尚且要经过一番学习,才能成功;何况我们要学圣贤,要成佛作祖,岂能马马虎虎就可成功?所以第一要有坚固心。修行办道的人,总是免不了魔障,魔障就是昨天讲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尘劳业境,这些业境就是你我的生死冤家;每每有许多讲经法师,也在这些世界中站不住脚,这就是道心不坚固的原因。其次要发长远心,我们人生在世,造业无边,一旦要来修行,想了生脱死,岂能把习气一时放得下吗?古来的祖师,如果庆禅师坐破蒲团七个,赵州八十岁,还在外面行脚,四十年看一‘无’字,不杂心,后来大彻大悟,燕王和赵王非常崇拜他,以种种供养。清朝雍正皇帝看他的语录高超,封地做古佛;这都是一生苦行而成功的。你我现在把习气毛病通身放下,澄清一念,就与佛祖同等。楞严经说:‘如澄浊水,贮于净器,静深不动,沙土自沉,清水现前,名为初伏客尘烦恼,去泥纯水,名为永断根本无明。’你我的习气烦恼.好像泥滓一样,所以要用话头;话头如同清矾,能使浊水澄清。(即是烦恼降伏)如果用功的人,到了身心一如,静境现前的时候,就要注意,不可裹足不前;须知这是初步功夫,烦恼无明还没有断除;也就是从烦恼心行到清静,犹如浊水澄成清水,虽然如此,水底泥滓,尚未去了,所以还要加功前进。古人说:‘百尺竿头坐的人,虽然得见未为真;若能竿头重进步,十方世界现全身。’如不前进,那就是认化城为家,烦恼仍有生起的机会,如此要做自了汉也很为难;所以要去泥存水,才是永断根本无明,才是成佛;到了无明永断的时候,可以任你在十方世界现身说法,如观音菩萨三十二应,‘应以何身得度者,即现何身为说法。’任你淫房酒肆,牛马骡胎,天堂地狱,都是自由自在,无拘无束的了。否则,一念之差,就是六道轮回。从前秦桧曾在地藏王菩萨前做过香灯师,只因他不发长远心,无明烦恼未能断了,以致被嗔心所害,这是一个例子。假如你信心坚固,长远心不退,则不怕你是怎样的一个平常人,也可即身成佛。古来漳州有一贫苦的人在寺出家,心想修行苦不知怎样是好,无处问津,每日只做苦工,一日遇著一位行脚僧到那里挂单,看他每日忙忙碌碌,问他日常做些什么功课?他说:‘我一天就是做些苦事,请问修行方法。’僧答:‘参‘念佛是谁?’’。如是他就照这位和尚所教,每天在工作忙碌中,把这个‘谁’字蕴在心头照顾,后来隐居在石岩中修行,草衣木食;这时候他家里还有母亲和姐姐,听说他在石岩中修行很苦,他的母亲乃命他的姐姐拿一匹布和一些食物给他。他的姐姐将物送到,见他坐在岩中,动也不动,叫他,也不答应,姐姐气不过,把这些东西放在岩中回去了,但是他也不踩也不瞧老是坐在洞中修行;过了一十三年,他的姐姐再去看他,见那匹布还在那儿没有动,后来有一位逃难的人到了那里,腹中饥饿,见了这位和尚衣服破烂的住在岩中,乃近前问他,向他化乞,他便到石岩边拾些石子,放在锅里,煮了一刻,拿来共食,好像洋薯一样,那人饱餐而去。他告诉那人说:‘请不要向外人说。’又过了些时候,他想,我在这里修行许多年了,也要结结缘吧!于是下山走到厦门,在一大路旁,搭一茅蓬,做施茶的工作;这时,是万历年间,皇帝的母亲皇太后死了,要请高僧做佛事,先想在京中请僧,因那时京中没有大德高僧,皇太后乃托梦给万历皇帝,说福建漳州有高僧,皇帝乃派人到漳州迎请许多僧人进京做佛事,这些僧人都把行袋整理进京,恰在这路边经过,他问:‘诸位师傅今日这样欢喜到那里去啊?’众答:‘我们现在奉旨进京,替皇帝做佛事,超荐太后去。’他问:‘我可同去么?’众答:‘你这样的苦恼.怎能同去呢?’他说:‘我不能念经,可以替你们挑行李,到京中看看也是好的。’大家答应了,于是他就代那些僧人挑行李进京去了。这时皇帝知道他们僧人要到京了,乃叫人将金刚经一部,埋于门槛下,那些僧人都不知道,一一都进宫去了,只有这位苦恼和尚走到门槛,双膝跪下,合掌不入,那里看门的人叫的叫,扯的扯,要他进去,他也不入;看门的禀告皇帝,这时皇帝心中有数,知道是圣僧到了,遂亲来问说:‘为什么不入?’答:‘地下有金刚,故不敢进来。’皇帝说:‘何不倒身而入?’他听到皇帝的话,便两手扑地,两脚朝天,打一个肋斗而入,皇帝深深敬重,延在内庭款待,问以建坛修法事。他说:‘明朝五更开坛,坛建一台,只须幡引一幅,香烛供果一席就得。’皇帝此时心中不悦,以为不够隆重,于是怀疑地没有道德,乃叫两个御女给他沐浴,浴毕,他的下体了然不动,御女告知皇帝,帝才确知他是圣僧,更加敬重,就依照他的意思建坛。第二天早上,他升座说法,登台打一问讯,持幢到灵前说:‘我本不来,你偏要爱;一念无生,超升天界。’法事毕,对帝说:‘恭喜太后解脱了。’帝很怀疑,以为这样草草了事,恐功德末能做到。正在疑惑时,忽闻太后在房间里说:‘请皇上礼谢圣僧,我已得超升了。’帝惊喜再拜而谢,在内庭设斋供养。是时他见帝穿著花裤,日不转瞬。帝说:‘大德喜欢这裤么?’遂脱下给他。他谢恩,帝便封他为龙裤国师。斋毕,帝领到御花园游览,园内有一宝塔,他见塔非常欢喜,徘徊瞻仰。帝说:‘国师喜这个塔吗?’他说:‘这塔甚好。’帝说:‘可以将这塔敬送给师。’正要叫人撒送漳州修建。他说:‘不须撒送,我拿去就是。’言说之间,即收这塔置于袖中腾空而去。帝极欢喜,叹末曾有。诸位,请看这是什么一回事呢?只因他出家以来,不杂用心,一向道心坚固;他的姐姐去看他也不理,衣衫破烂也不管,一匹布放了十三年也不要。你我反躬自问,是否能这样的用功?莫说一天到晚,自己的姐姐来了不理做不到;就是在止静后,看见监香行香,或旁人有点动静,也要揪他一眼;这样的用功,话头怎么会熟呢?诸位只要去泥存水,水清自然月现,好好提起话头参看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9-3 23:12 | 显示全部楼层
六、不可生是生非
古人说:‘光阴似箭,日月如梭。’才说打七,明天就要解七了。依规矩,明天早上就要考验你们的工夫,因为打七是克期取证的办法。‘证’,就是证悟,见到自己本地风光,悟到如来的妙性,所以叫做证悟。考验是要考察你在七天当中的工夫到了什么程度,要你向大众前吐露出来。平常在这个时候向你们考验,叫做讨包子钱,人人都要经过考验的;就是说我们打七的,人人都要开悟,人人都可以弘扬佛法,人人都应度尽众生。现在不说人人都开了悟,只要有一个人开了悟,也可以还得这些包子钱;所谓‘众人吃饭,一人还账。’如果我们发起一片精进的道心,是可以人人开悟的。古人说:‘凡夫成佛真个易,去除妄想实为难。’只因你我无始以来,贪爱炽然,流浪生死,八万四千尘劳,种种习气毛病放不下,不得悟道,不像诸佛菩萨常觉不迷;是故莲池大师说:‘染缘易就,道业难成;不了目前,万缘差别,只见境风浩浩,凋残功德之林;心火炎炎,烧尽菩提之种。道念若同情念,成佛多时;为众如为己身,彼此事办;不见他非我是,自然上恭下敬,佛法时时现前,烦恼尘劳解脱。’这十句话,说得何等明白和真切!‘染’是染污的意思,凡夫的境界,总是贪染财色名利,嗔恚斗争,对‘道德’二字,认为是绊脚石;一天到晚,喜怒哀乐,贪爱富贵荣华,种种世情不断,道念一点没有;以致功德林被凋残,菩提种子被烧尽。假如把性情看得淡淡的,一切亲友怨家,视为平等,不杀,不盗,不邪淫,不妄语,不饮酒,视一切众生平等无二,人饥如己饥,人溺如己溺,常发菩提心,那才可以和道念相应,也可以立地成佛。所以说:‘道念若同情念,成佛多时。’诸佛圣贤,应化世间,一切事情都是为众服务,所谓:‘拔苦与乐,兴慈济物。’你我都能克己复礼,甚么也不为自己作享受,那么人人都无困苦,事事都成办到了。同时你自己也随之得到圆满果实的报酬,如江河中的水涨了,船自然会高起来。你能以一种慈悲心,恭敬心对人,不自高自大,不骄傲虚伪,那么,他人见到你,一定会恭敬客气;否则,只恃一己的才能,老气横秋的,或口是心非的,专为声色名利作计,那么,就是人家恭敬你,恐怕也是假的。孔子说:‘敬人老,人恒敬之;爱人者,人恒爱之。’六祖说:‘他非我不非,我非却有过。’所以我们切不可有生非之心,起人我之别,如同诸佛菩萨为人服务一样,那么,菩提种子处处下生,美善的果实,时时有收获,烦恼自然缚不著你了。世尊所说三藏十二部经典,也是为了你我的贪嗔痴三毒,所以三藏十二部的主要就是戒定慧,就足因果。使我们戒贪欲,抱定慈悲喜舍,实行六度万行,打破愚迷邪痴,圆满智慧德相,庄严功德法身;倘若能够依照这样处世做人,那真是处处总是华藏界了。今天参加打七的多半是在家大德,我们要好好降伏这个心,赶紧丢离缠缚。我再说一个公案作为诸位的榜样,你们都是发了很大的信心来到这宝所,我若不给你们解说,恐怕你们得不到宝,空手而回,不免辜负信心,希望静心听著。从前唐朝有一位居士,姓庞名蕴,宇道玄,湖南衡阳人,世本业儒,少悟尘劳,志求谛;贞元初,听说石头和尚的道风,乃专诚拜谒,问石头和尚说:‘不与万法为侣著,是甚么人?’石头和尚马上用手掩住庞居士的口,庞由是豁然省。一日石头问庞说:‘你自从见到老僧以来,日用事作么生?’庞答:‘若问日用事,即无开口处。’即呈一偈:‘日用事无别,唯吾自偶谐,头头非舍,处处没张乖;朱紫谁为号,丘山绝点埃;神通并妙用,运水及搬柴。’头认为不错,问:‘你以缁耶?素耶?’庞答:‘愿从所慕。’遂决计不剃染,后参马祖,又问:‘不与万法为侣者,是甚么人?’祖答:‘待汝一口吸尽千江水,即向汝道。’庞于言下,顿悟玄旨,于是留驻马祖处参承两年;居士自从参透本来人后,什么也不做,一天到晚单单织漉篱过活,家中所有的万贯金银,也一概抛于湘江之中。一日两夫妇共说无生的道理,庞说:‘难难难,拾担芝麻树上摊。’妇说:‘易易易,百草头上祖师意。’女灵照听到爷娘的话,不禁大笑说:‘你们两位老人家,怎么说这些话来了?’庞说:‘据你怎么说?’女说:‘也不难,也不易,饥来吃饭困来睡。’自此以后,机辩迅捷;各方的人士都来响应,于是辞别药山,山命十位禅客相送至门首;庞指空中雪说:‘好雪,片片不落别处。’有全禅客说:‘落在甚么处?’庞遂打他一掌。全说:‘也不得草草。’庞说:‘恁么称禅客,阎罗老子未放你在。’全说:‘居士作么生?’庞又一掌打过去,说:‘眼见如冒,口说如。’庞尝游讲肆,随喜听金刚经,至‘无我无人’处,致问:‘座主,既无我无人,是谁讲谁听?’主无词以对。庞又说:‘我虽是俗人,粗知信向。’主问:‘只如居士意作么生?’庞答以偈说:‘无我复无人,作么有疏亲?劝君休历座,不似直求真;金刚般若性,外绝一纤尘;我闲并信受,总是假名陈。’主闻言,欣然仰叹。一日居士问女灵照说:‘古人道,明明百草头,明明祖师意,如何会?’照说:‘老老大大,作这个语话。’庞说:‘你作么生?’照说:‘明明百草头,明明祖师意。’庞乃笑。收入灭,向灵照说:‘视日早晚,及午以报。’照遵父命回报税:‘日则中矣,惜天狗蚀口,父亲何不出去一看呢?’庞以为是事实,乃下座出户观看,照即登父座,咖跌合掌坐脱。庞回见灵照已亡,叹说:‘我女锋捷,先我而去。’于是再延七日,州牧于公顿来问疾,庞对他说:‘但愿空诸所有,慎勿实诸所无,好住世间,皆如影响。’言讫忱于公膝而化,遗嘱火化后弃于江湖,他的夫人闻讯告知儿子,子闻讯,将锄头撑在下额,立地而去;夫人看见这般光景,也自己隐去。大家看庞居士一家四口,都能如此神通妙用,可见你们做居士的多么高尚,现在莫说你们居士中没有这样的人材,就是出家二众,也都是和我虚云差不多,这是多么倒架子?大家努力吧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9-3 23:12 | 显示全部楼层
七、好好精进用功
恭喜诸位,!七天的功德,今日圆满,证悟过来了的,照规矩应该升堂,好像朝中考试一样,今天正是揭榜的一天,应该要庆贺。但是常住很慈悲,明天继续打七,使我们可以加功进步。诸位老参师傅都知道,这种因缘殊胜,不会空过光阴;各位初发心的人,要知人身难得,生死事大,我们得了人身,更要如道佛法难闻,善知识不易值遇。今天诸位亲到宝山,要借此良机努力用功,不要空手而归。宗门下一法,我已讲过,是世尊拈花示众,一代一代的从根本上传留下来的,所以阿难尊者虽是佛的弟弟,又随侍佛出家,两他在世尊前,未能大彻大悟;等到佛灭以后,诸大师兄弟不准他参加集会;迦叶尊者说:‘你未得世尊心印,请倒却门前刹竿著。’阿难当下大悟;迦叶尊者就将如来心印付给他,是为西天第二祖。历代相承,至马鸣龙树尊者后,天台北齐老人,阅他所著的中观论,发明心地,而有天台宗;那时宗门下特别兴盛;后来天台衰弱,至韶国师由高丽翻译归来,再行兴起。达摩祖师是西天二十八祖,传来东土,是为第一祖。自此传至五祖,大开心灯,六祖以下开悟四十三人,再由思让祖至马祖,出善智识八十三人,正法大兴,国王大臣莫不尊敬;是以如来说法虽多,永明寿禅师为莲宗六祖,以后多由宗门下的人所弘扬。密宗一法,经一行禅师发扬之后,传入日本,我国即无相继之人。慈恩宗是玄奘法师兴起,不久也绝传。独以宗门下源远流长,天神皈依,龙虎归降。八仙会上的吕洞宾,别号纯阳,京川人,唐末三举不第,无心归家,偶于长安酒肆,遇见钟离权,授以延命的方术,洞宾依法修行,后来乃飞腾自在,云游天下。一日至庐山海会寺,在钟楼壁上写了四句偈语:‘一日清闲自在身,六神和合报平安;丹田有宝休问道,对境无心莫问禅。’不久,道经黄龙山,[者见]紫云成盖,疑有异人,乃入谒,正值黄龙击鼓升座,洞宵遂随众入堂听法。黄龙说:‘今日有人窃法,老僧不说。’洞宾出而礼拜。问:‘请问和尚,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,半升铛内煮山川?’龙骂:‘这守尸鬼。’洞宾说:‘争奈囊中自有长生不死药。’龙说:‘饶经八万劫,未免落空亡。’洞窗忘了对境无心莫问禅的工夫,大发嗔心,飞剑斩黄龙;龙以手一指,洞宾的剑落地,不能取得。洞宾礼拜悔过,请问佛法。龙说:‘半升铛内煮山川,即不问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。’洞宾于言下顿契玄旨,乃述偈忏悔:‘弃却飘囊击碎琴,从今不恋汞中金;自从一见黄龙后,始觉当年错用心’。这是仙人皈依三宝,求入伽蓝为护法的一个例子。从此道教在洞宾之手也大兴起来,为北五祖,紫阳真人,所以道教也是佛教宗门下所续启。孔子之道傅至孟于失傅,直至宋朝周濂溪先生从宗门发明心地,程子张子朱子等,都从事佛法,所以宗门又有助儒道一切之机。现在有很多人把宗门这一法轻视,甚至加以毁谤,这真是造无间业。你我今天有此良缘,要生大欢喜,发大誓愿,人人做到龙天皈依,使正法永昌,切莫视为儿戏,要好好精进用功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9-3 23:14 | 显示全部楼层
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
八、静坐脱离尘劳
虚云到常住打扰一切,蒙和尚及各位班首师傅,特别优待,已深为歉!今天又要我做主法,这个名目,我实不敢承认。现在应慈老法师年高腊长.应归他来领导才合理。同时常住上的法师很多,都足学德兼优;我是一水上浮萍,全然是无用的一个人;今天我以年纪大,要加诸客气,这实在是误会了。在世法尚且不以年纪大小而论,例如过去朝中赴科考的人,不管你年纪多大,而对于主考者,总是称为老师,都要尊敬他,不能讲年龄的,在佛法中更加不能了。例如文殊菩萨过去久远,业已成佛,曾教化十六王子,阿弥陀佛是十六王子之一,释迦牟尼佛也是他的徒弟;到了释迦成佛的时候,他便做释尊的辅弼,可见是平等一味,没有高下的,所以要请诸位不要误解。现在我们在参学方面来讲,总要以规矩法则为尊,常住上发起道心,讲经打七,弘扬佛法,实为希有难得的因缘。诸位都不避风尘,不惮劳倦,这样的忙碌,也自愿的来参加,可见都有厌烦思静的心。本来你我都是一个心,只因迷悟有关,故有众生终日忙碌,无一日休闲;稍作思维,贸乃无益。但是有种人一生在世,昼夜奔忙,痴想丰衣足食,贪图歌台舞榭,惟愿子孙发富发贵,万世荣华。到了一气不来,做了死鬼,还要想保祐他儿女,人财兴旺,这种人真是愚痴已极。还有一种人,稍知一些善恶因果,要做功德,但是只知打斋供僧,或装佛像,或修庙宇等,一些有漏之因,冀求来生福报,因他不解无漏功德的可贵,故偏弃不行。妙法莲华经说:‘若人静坐一须臾,胜造恒沙七宝塔。’因为静坐这一法,可以使我们脱离尘劳,使身心安泰,使自性圆明,坐死了脱。‘一须臾’的意思就是‘一刹那’,假若以清静心,返照回光,坐须臾之久,纵不能悟道,而他已种下了正因佛性,自有成就的一日。如果工夫得力,一须臾之间,是可以成佛的。故楞严经阿难尊者说:‘不历僧祇获法身。’但是你我及一般人,平常总是在尘劳里,在喜怒里,在得失里,在五欲里,在一切图快活享用里过活,而今一到禅堂中,一声止静,就视之不见,听之不闻,六根门头,状如乌龟息六一样,任甚么境界也扰你不动;这是修无为法、也是无漏法,故以金银等七种宝物造塔,如恒河沙数之多,犹不能及此静坐一须臾之功德。‘乌龟息六’是一譬喻,因为海狗喜食鱼鄨,一见乌龟在海滩上爬,它就跑去吃它,乌龟知道海狗要吃它,便把四只脚,一个头,一条尾,统统缩进壳里去,海狗咬它不著,空费一番辛苦,弃他而去;这时乌龟脱了险。我们人生在世,无钱的为衣食忙得要死,有钱的贪婪色欲不得出离,正如被海狗咬著。假若明白这个害处,就应该把六根收摄起来,反照回光,都可以从死里得生的。前两晚说过宗门下这一法,是正法眼藏,是如来心法,是了生脱死的根本。如讲经等法门,虽然是起人信解,但是大都是枝叶上的文章,不容易大开圆解的。如要想以讲经等法子来了生脱死的人,还须经过行证,是很为难的;所以自古以来由讲经及其他法门中显现神通与立地悟彻的人,是比宗门下少。因为宗门下不但说是比丘和居士有不可思议的手眼,就是比丘尼也有伟大的人才。从前灌溪恒者是临济的徒弟,在临济勤学多年,未曾大彻大悟,乃去参方,至末山尼僧处,小尼僧告知末山,末山遗恃者问:‘上座是为游山玩景而来,还是为佛法而来?’灌溪只好承认为佛法而来。末山说:‘既是为佛法而来,这里也有打鼓升座的法则。’遂升座。灌溪初揖而不拜。末山问:‘上座今日离何处?’答:‘路口。’问:‘何不盖却?’溪无对,始礼拜。溪问:‘如何是末山?’答:‘不露顶。’问:‘如何是末山主。’答:‘非男女相。’溪喝说:‘何不变去?’答:‘不是神,不是鬼,变个甚么?’溪词穷,于是伏膺,在该处作园头三年,后来大彻大悟。溪上堂曾说:‘我在临济爷爷处得半杓,末山娘娘处得半杓,共成一杓;吃了,直至如今饱不饥。’故知灌溪是临济的徒弟,也是末出的法嗣;可见尼众中也有通样惊世的人材,超人的手眼。现在你们这样多的尼众,为什么不出来显显手眼,替前人表现正法呢?须知佛法平等,要大家努力,不要自生退堕,错过因缘。古人说:‘百年三万六千日,不放身心静片时。’你我无量劫来,流浪生死,都是因为不肯放下身心清净修学,而感受轮回,不得解脱。所以要大家放下身心,来静坐片时,希望漆桶脱落,共证无生法忍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9-3 23:15 | 显示全部楼层
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
九、不令六根流尘
今日是次七的第二天,在这短短的时间里,各位来参加的日益增多,可见上海地方的人,善心纯厚,福德深重;更可见人人都有厌烦思静,去苦趋乐的要求。本来人生在世;苦多乐少,且光阴迅速,数十年眨眼就过去了,纵如彭祖住世八百载,在佛法中看来,甚为短促;在世人看来,是人生七十古来稀了。你我现在知道这种如幻如化的短境,无所留恋,来此参加这个禅七,真是夙世善根;但是修行一法,贵在有长远心,过去一切诸佛菩萨,莫不经过多劫修行,而能成功。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圆通章说:‘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,于时有佛出现于世,名观世音;我于彼佛发菩提心,彼佛教我从闻思修,入三摩地。’由此可见观世音菩萨不是一天两天的时光,就成功了的;同时他便公开的将他用功的方法,讲给我们听。他是楞严会上二十五圆通的第一名,他的用功法子是从闻思修,而得耳根圆通的入三摩地。‘三摩地’的意思,是‘正定。’故他继续又说:‘初于闻中,入流亡所。’这种方法,足以耳根反闻自性,不令六根流于六尘,是要将六根收摄流于法性。故继续又说:‘所入既寂,动静二相,了然不生。’又说:‘如是惭增,闻所闻尽,尽闻不住。’这意思是要我们把这反闻的工夫不要滞疑,要渐次增进,要加功用行,才能得‘觉所觉空,空觉既圆,空所空灭,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。’这种境界,既自以反闻闻自性的工人,把一切生灭悉皆减已,真心方得现前;即是说狂心顿歇,歇即菩提。观世音菩萨到了这种境界,他说:‘忽闻超越世出世间,十方圆明,获二殊胜;一者,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,与佛如来,同一慈力。二者,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、与诸众生,同一悲仰。’我们今天学佛修行,也要这样先把自己的工夫做好,把自性的贪嗔痴慢等一切众生度尽,证到本来清净的妙觉真心,然后上行下化,如观世音菩萨这样的三十二应,随类化度,才能有力量;所以观世音菩萨,或现童男童女身,化现世间,世人不知观世音菩萨业已成佛,并无男女人我之相,他是随众生的机而应现的;但世间人一闻观世音菩萨之名,都觉得有爱敬之心,这无非是过去生中持念过他的圣号,八识田中,有这种子,乃起现行。所以经上说:‘一入耳根,永为道种。’你我今天来此薰修,常依诸佛菩萨所修所证之最上乘法。现在这种法,是要明本妙觉心,即是说见性成佛,假如不明心地,则佛不可成,要明心地,须行善道为始。我们一天到晚,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则福德自此增长。加以一句话头,时刻提起,一念无生,当下成佛。诸位把握时间,莫杂用心,好好提起话头参去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9-3 23:15 | 显示全部楼层
十、客尘烦恼所误
今天第二七的三天又过去了,功夫做纯熟了的人,动静之中都有把握有什么心去分别他一七二七,三天两天呢?但是初发心的人,总要努力精进,莫糊糊涂涂的打混,把光阴错过了。我现在再说一譬喻给你们初发心的听,希望好好听著。诸方禅堂中所供的一位菩萨,是一位圣僧,他是释迦如来的老表,名阿若憍陈如尊者。世尊出家时,他的父王派父族三人,母族二人,往雪山照顾他;这位尊者是母族二人之一,世尊成道后,初至鹿野苑,给他说四谛法,他最初悟道,同时他又是世尊诸大弟子中第一位先出家的,所以叫做圣僧,又名僧首。他的修行方法,在楞严经中很明显的说:‘我初成道于鹿苑中,为阿若多,五比丘等,及汝四众,言一切众生,不成菩提及阿罗汉,皆由客尘烦恼所误;汝等当时因何开悟,今成圣果。’这是佛告诉我们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的原因,并追问当时在会诸弟子的开悟,是用何法而成功的。这时侯独有憍陈如尊者了解这个法子,所以他在这会中站立起来,答覆世尊说:‘我今长老,于大众中,独得解名,因悟客尘二字成果。’他说了之后,再对世尊作解释似的说:‘世尊,譬如行客,投寄旅亭,或宿或食,宿食事毕,俶装前途,不遑安住,若实主人,自无攸往,如是思惟,不住名客,住名主人;以不住者名为客义,又如新霁,清晹升天,光人隙中,发明空中,诸有尘相,尘质摇动,虚空寂然;加是思维,澄寂名空,摇动名尘;以摇动者,名为尘义。’他这一说,把主客二字,说得何等明显,但是你要知道,这是一个譬喻,是告知我们用功下手的方法。换句话说:我们的真心是个主,他本是不动的;动的是客,即是妄想。妄想犹如灰尘,灰尘很微细,它在飞扬的时候,要在太阳照入户牖时,或在空隙之中,才看得见。则是说,我们心中的妄想,在平常的动念中,并不知道,一到清静修行静坐,用功的当中,才知道许多的杂念,在不断的起伏;在这妄念沸腾的当中,如果你工夫不得力,那就作不得主,故不得悟道,流浪生死海中,今生姓张,再生又姓李,如客人投宿旅店一样,是没有一个久远的时间住得不动的;但我们的真心,却不是这样,它总是不去不来,不生不灭的常住不动,故为主人。这个主人,好比如虚空尘土飞出,虚空总是寂然不动。又如旅店里的主人,他老住在店中,不到其他地方的。在名相上讲,‘尘’,就是尘沙,是烦恼之一,要到菩萨的地位,方能断得了。‘妄’就是妄惑,惑有见惑八十八使,思惑八十一品,见惑由五钝使而来,修行的人,先要把见惑断尽,才能证人须陀洹果。但这步工夫非常的难。断除见惑,如断四十里的逆流,可见我们用功的,是要有甚深的力量。思惑断尽,才能证到阿罗汉果。这种用功是渐次的,我们现在只借一句话头,灵灵不昧,了了常知,什么见惑思惑,一刀两断,好似青天不挂片云,晴阳升天,即是自性的光明透露。这位尊者,悟了这个道理,认识了本有的主人。你我今天用功第一步,要把客尘认识,客尘是动的,主人是不动的;如不认清,工夫就无从下手,依旧在打混的空过光阴,希望大家留心参看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9-3 23:16 | 显示全部楼层
十一、要种正因佛种
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,这回玉佛寺打禅七,真是因缘殊胜,各方信心男女居士们这样踊跃的来参加,种下这一成佛的正因,可说是稀有难得。释尊说妙法莲华经云:‘若人散乱心,入于塔庙中,一称南无佛,皆共成佛道。’人生在世数十年的光阴,不知不觉的过了,在这当中,有钱的人,或贪酒色财气,无钱的人,都被衣食住行,而劳碌奔波,很少有一清闲自在的,真是苦不堪言。但这种人,偶一走到佛寺里见此寂静庄严的梵刹,心生欢喜,或见佛菩萨形像而随口声称佛名者,或心生消净而起感慨,称赞如来吉祥而生稀有者,这都是过去生中有甚深善根,由此都得成佛。因为人们平时眼中见到的风花雪月,耳中聪到的歌舞欢声,口里贪著的香美珍味等,惑染思想。这些惑染思想是散乱心,是生死心,是虚妄心,今天能够在塔庙中称一声佛号,这是觉悟心,是清静心,是成佛的菩提种子。佛就是觉,觉而不迷,自性清静,即是有觉悟心。我们今天不为名利而来,也是觉悟力的作用。但是也有些人恐怕只听到打禅七的名,而不知道打禅七的义,用一种稀奇心而来看热闹的,这不是无上心,现在既到此地,如人到了宝山,不可空手自回,须发无上的道心,好好的坐一枝香,种种成佛的正因,以便将来大家都能成佛。从前释尊有一们弟子,名须跋陀罗,家里贫穷孤独,无所倚靠,心怀愁闷,要随佛出家,一日至世尊处,刚巧是世尊外出,诸大弟子给他观察往昔因缘,八万劫中,未种善根,乃不收留,叫他回去。此时须跋苦闷已极,行至城边,忖思业障如此深重,不如撞死为好;正要寻死,不料世尊到来,问其所以,须跋一一答覆,世尊遂收为弟予,回到住所,七天之内,证阿罗汉。诸大弟子不知道这是什么道理,请问世尊,世尊说:‘你们只知八万劫中的事,八万劫外,他曾种善根;他那时很贫穷,采樵谋生;一日,在山遇虎,无所投避,急忙爬在树上,虎见他上树,就围绕而啮树,树快要断了,他心中非常焦急,又无人救援,忽而思维大觉佛陀,有慈悲力,能救诸苦;乃口称:‘南无佛快来救我。’虎闻南无佛声,乃远远避开,不敢伤他的命。由此种下正因佛种,今日成熟,故证果位。’诸大弟子听到世尊这一段话,心怀喜悦,叹未曾有。你我今天遇此胜缘,能来这里坐一枝静香,则善业已超过多倍,千万勿为儿戏;若为热闹而来,那就错过机会了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9-3 23:16 | 显示全部楼层
十二、静境不可贪著
深具信心的人,在这堂中,当然是努力用功的。老参上座师傅们工夫当然已很纯熟,但是在这纯熟之中,要知道回互用功,要穷源彻底,要事理圆融,要静动无碍,不要死坐,不要沉空守寂,贪著静境。如果著静境的话,不起回互之助,即是死水中鱼,没有跳龙门的希望,也就是挟冰鱼,那是无用的。初发心用功的,要痛念生死,要生大惭愧,把万缘通身放下,才能用功有力量;如果放不下,生死是决定不了的。因为你我无始以来,被七情六欲所迷,现在从朝至暮,总是在声色之中过日子,不知常住真心,所以沉沦苦海。现在你我已觉悟世间上的一切都是苦恼,可以尽情放下,立地成佛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9-3 23:17 | 显示全部楼层
十三、免遭因果轮回
这次参加来打七的,以我看起来,初发心的男女们占多数,所以规矩法则都不懂,举足动步,处处打人闲岔。幸常住很慈悲,种种成就我们的道业;诸位班首师傅们,也发了无上的道心来领导,使我们可以如法修持;这是万劫难逢的机会。我们要勇猛精进,要内外加修。内修,即是单单的参一句‘念佛是谁’的话头,或念一句阿弥陀佛,不起贪嗔痴种种其他念头,使真如法性得以透露。外修,即是戒杀放生,将十恶转为十善,不要一天到晚酒肉薰天,造无边的罪邪业。须知佛种是从缘起的,恶业造得多,堕地狱是必定的。善业培得多,福利的果实自然会给你来享受;古人教我们‘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’就是这个道理。你看从前琉璃大王,诛杀释种的因缘,就知道了。近来世界人民遭难,杀劫之重,都是果报所遭。每每劝世人要戒杀放生,吃斋念佛者,也就是要大家免遭轮回之报。诸位须当信奉,种种善因,成就佛果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9-3 23:18 | 显示全部楼层
十四、不能自己作主
‘浮生若梦,幻质匪坚,不凭我佛之慈,曷遂超升之路?’我们在这如梦如幻的生活中,颠颠倒倒的过日子,不知佛的伟大,不思出离生死,任善恶以升沉,随业力而受报,所以世间上的人,总是做善者少,造恶者多,富贵者少,贫贱者多;六道轮回,苦楚万状’有的朝生暮死,或数年即死者,或多年而死者,都不能自己作主,必须凭佛陀的慈悲主义,才有办法。因佛与菩萨,有慈悲喜舍行愿力量,能够令我们出离苦海,达到光明的彼岸。慈悲的意义,是见一切众生有甚痛苦,以怜愍爱护之心去救度,令其离苦得乐。喜舍的意义,是见一切众生做一切功德,或发一念好心,都要随喜赞叹。对一切众生有所须求者,都要随其所需而施与之。世尊在因地修行时,总是行的舍头脑骨髓的菩萨道。所以他老人家曾说:‘三千大千世界,无有一芥子许地,不是我舍身埋骨的地方。’今天诸位要努力把话头看住,不要把光阴空过了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布施网 ( 渝ICP备16011535号 )

GMT+8, 2025-10-4 14:27 , Processed in 0.209434 second(s), 14 queries .

布施网法律顾问: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:19020511008028

© 2001-2012 布施网

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