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     没有帐号?注册

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“护国·报恩”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
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? 
楼主: 应如是

[事迹传记] 480位禅宗大德的悟道因缘

[复制链接]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6-12 00:01 | 显示全部楼层
79 .木平善道禅师悟道因缘
  袁州(治所在今江西宜春)木平山善道禅师,蟠龙可文禅师之法嗣。初谒洛浦元安禅师,善道禅师问:“一沤未发已前,如何辨其水脉?”
  [意思是诸法未生之前,如何辨识其体。善道禅师此问,已将体与相、用打成两截、欲离于相、用而觅其体,显然已落二边。]
  洛浦禅师道:“移舟谙水脉,举棹别波澜。”
  可惜,善道禅师当时并不知洛浦禅师答话之落处,因而未能契悟其旨。
  于是,他不得不离开洛浦山,前往参礼蟠龙可文禅师。  
  初礼蟠龙禅师,善道禅师即提出相同的问题:“一沤未发已前,如何辨其水脉?”
  蟠龙禅师道:“移舟不别水,举棹即迷源。”
  善道禅师一听,言下大悟。原来佛法无多子,洛浦的亦是蟠龙的,无有二致。
  善道禅师悟道后,即前往袁州木平山,住山接众,其接人方式非常奇特:凡是前来参学的,先不许进丈室参礼,而是令他们运土三担,并示偈曰:
       “南山路仄东山低,新到莫辞三转泥。
        嗟汝在途经日久,明明不晓却成迷。”
  善道禅师生而有奇相,肉髻螺纹。金陵李氏非常仰慕他的道誉,经常迎请供养,待以师礼。李氏曾问善道禅师:“如何是木平?”
  善道禅师道:“不劳斤斧。”
  李氏道:“为甚么不劳斤斧?”
  善道禅师道:“木平。”
  [显然,这里的木平是指人人本具的自性佛,本自天成,不假雕琢,无修无得。]
  后来法眼禅师听说了他的这则接人语录,作偈相赠曰:
    “木平山里人,貌古言复少。
     相看陌路同,论心秋月皎。
     坏衲线非蚕,助歌声有鸟。
     城阙今日来,一沤曾已晓。”
  善道禅师入寂后,谥真寂禅师。
  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6-12 00:01 | 显示全部楼层
80.茶陵郁山主悟道因缘
  茶陵(今湖南长沙附近)郁山主,生平不详。出家后,一直住山,不曾行脚。一日,从庐山来了一位募化的僧人。郁山主和他谈到宗门中参禅顿悟的事情,对方建议他看这样一则公案--
  僧问法灯(金陵清凉泰钦法灯禅师):“百尺竿头,如何进步?”灯云:“恶。”
  于是,郁山主便按那位僧人的教导,放下万缘,朝于斯,夕于斯,一心参究这个公案。这样一直参了三年。
  一天,郁山主骑着小毛驴外出,在过一座木板桥的时候,小毛驴突然一脚踏翻桥板,连人带驴,一齐掉到桥下。这意外的一惊,令郁山主顿时言思路绝,豁然大悟。于是作偈曰:
     “我有神珠一颗,久被尘劳关锁。
      今朝尘尽光生,照破山河万朵。”
  郁山主悟道后,深信佛法不从人得,更是深居简出,不再游方。
  郁山主乃白云守端和尚的得度师。白云守端和尚曾就郁山主悟道因缘,作诗赞曰:
      “百尺竿头曾进步,溪桥一踏没山河。
       从兹不出茶川上,吟啸无非啰哩啰。”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6-12 00:01 | 显示全部楼层
81.唐朝因禅师悟道因缘
  唐朝因禅师,生平不详,亦不知嗣法何人。
  未悟道之前,一直默默无闻,随众作务。
  一日,随众持槌击土。因禅师看到一大块土坷垃,一时游戏心起,举槌猛击,土坷垃应声而碎。因禅师当即豁然大悟。
  后来有一位老尊宿,听说了此事,遂赞叹道:“尽山河大地,被因禅师一击百杂碎。”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6-12 00:02 | 显示全部楼层
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
82.楼子和尚悟道因缘
  楼子和尚,生平及姓氏不详,亦不知嗣法何人。想必是一位参禅用功日久的行脚僧人。
  一天,楼子和尚行脚,偶然经过一街市。在一家酒楼下,他发现自己的袜子带儿松了,于是便停下来,弯腰整理袜带。忽然听得酒楼上传来了伴娘的歌声,唱道:“……你既无心我也休……”楼子和尚一听,忽然大悟。
  因此,时人皆称之为楼子和尚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6-12 00:02 | 显示全部楼层
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
83.神照本如法师悟道因缘
  神照本如法师,宋天台宗山家派四明知礼禅师之法嗣。
  曾以经王《法华经》向四明尊者请益。四明尊者突然大声喊道:“汝名本如!”本如禅师一听,言思路绝,豁然大悟。后作偈,呈其见地,云:
    “处处逢归路,头头达故乡。
     本来成现事,何必待思量。”
  本如禅师虽是天台僧人,属于教下,但其悟处与禅宗门下,并无二致。这可以从他的这首悟道偈中看得出来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6-12 00:02 | 显示全部楼层
84.天竺证悟法师悟道因缘
  临安府(今杭州市)上竺圆智证悟法师,俗姓林,台州人,本习天台,依台莲仙法师修行。
  有一天,证悟法师向白莲法师问起具变(理具事变,体同用异。具是就体而言,变是就相、用而言)之道。白莲法师指着行灯(行夜路时所用之灯)道:“如此灯者,离性绝非,本自空寂,理则具矣。六凡四圣,所见不同,变则在焉(就好比这行灯,无有自性,远离是非二边,体自空寂,是为理具。虽是同一对象,然六凡四圣所见,各不相同,是为变在其中。理同而变异,个中关键取决于个人的业力)”。
  可是,证悟法师听了,迷迷糊糊,并不能体悟其中的妙旨。
 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,证悟法师一边扫地一边诵《法华经》,当他诵到“知法常无性,佛种从缘起”一语时,始悟其旨。
  于是他便把自己的所悟告诉了白莲法师。白莲法师当即印可了他。
  证悟法师悟道后,即前往临安上竺,住山示众。自从领众以来,他深感天台学者“囿于名相,胶于笔录”,以至天台这一重实修之法门,逐涟演变成为文字之学,遭到禅宗行人的鄙视。于是他便前往台州礼谒护国此庵景元禅师。
  夜间深谈的时候,证悟法师提到苏东坡居士宿东林寺时所作的一首偈子--
     “溪声便是广长舌,山色岂非清净身。
      夜来八万四千偈,他日如何举似人。”
  说道:“也不易到此田地。”
  此庵禅师道:“尚未见路径,何言到耶?”
  证悟法师道:“只如他道,溪声便是广长舌,山色岂非清净身。若不到此田地,如何有这个消息?”
  此庵禅师道:“是门外汉耳。”
  证悟法师听了非常纳闷,便道:“和尚不吝,可为说破?”
  此庵禅师道:“却只从这里猛著精彩,觑捕看。若觑捕得他破,则亦知本命元辰落著处。”
  听了此庵禅师的教导,证悟法师当即便用功参究,整个晚上都不睡觉,天快亮的时候,寺院的晨钟突然响起,他一惊,心中的疑团顿时消散,于是便步东坡居士之韵,另作一偈,云:
       “东坡居士太饶舌,声色关中欲透身。
        溪若是声山是色,无山无水好愁人。”
  天亮以后,证悟法师特地把此偈呈给此庵禅师看。
  此庵禅师看了,故意说道:“向汝道是门外汉。”
  证悟法师一听,便起身礼谢。
  不久,有僧为建马祖殿前来化瓦,并求取法语,以便发扬宗风。证悟法师遂书偈语一首,道:
       “寄语江西老古锥,从教日炙与风吹。
        儿孙不是无料理,要见冰消瓦解时。”
  此庵禅师见了,知道他已经彻悟,笑道:“须是这阇黎始得!”
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6-12 00:02 | 显示全部楼层
85.无名僧悟道因缘
  从前,有一位无名僧,诵《法华经》。当他诵到“诸法从本来,常自寂灭相”这句经文时,忽生疑问,久思不决。于是他便放下经本,用心参究,以至于行住坐卧,都在思考这个问题。可是,到头来还是一无所得。
  后来,一个春日的夜晚,窗外月光皎洁,无名僧正在参房用功,忽然听到黄莺的啼叫,心中的疑团一下子脱落了,豁然大悟。
  于是他便接着前两句经文,作偈曰:
      “诸法从本来,常自寂灭相。
       春至百花开,黄莺啼柳上。”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6-12 00:03 | 显示全部楼层
86.天皇道悟禅师悟道因缘
  荆州天皇道悟禅师,石头迁禅师之法嗣,俗姓张,婺州(治所在今浙江金华)东阳人。道悟禅师自幼就生得神仪超俗,迥异常儿,不好世乐,有出世志。十四岁时,道悟禅师就想出家,但是没有得到父母的允许。不得已,他只好减损饮食,以至于一天一食,结果饿得形体羸弱憔悴。这样,父母不得不从其所愿。于是,道悟禅师便依明州(治所在今浙江宁波)大德落发,二十五岁时又赴杭州竹林寺受具足戒。
  道悟禅师道心猛利,修持精进,梵行清净。经常于风雨晦暝之夜,独自前往荒僻的丘冢间,打坐习禅,历境练心。经过这种近似头陀式的苦行,道悟禅师终于得以身心安静,离诸怖畏。后来,他离开了竹林寺,开始四方游学、遍参禅德。
  开始,道悟禅师投余杭径山道钦国一禅师座下,学习禅法五年。在此期间,他经过国一禅师的点化,言下密契宗要,“识衣中珠,身心豁然,真妄皆遣,断诸疑滞,无畏自在。”大历十一年(776),道悟禅师潜入余姚大梅山隐修,岩栖木食,日与猿猱虎豹为伍。这样过了三、四年的时间,后被樵夫发现,复出山行脚。
  建中初年(780,道悟禅师来到钟陵(原名豫章,今江西南昌)参礼马祖。马祖亦重新印可了他的解悟。道悟禅师始知法无异说,遂依止马祖座下近两年。第二年秋天,道悟禅师又辞别马祖,前往湖南南岳,参访石头希迁禅师。
  初礼石头,道悟禅师便问:“离却定慧,以何法示人?”
  石头和尚道:“我这里无奴婢,离个甚么?”
  [石头和尚的意思是说,我这里随处作主,立处皆真,本无一法可得,遑论定慧这些闲家具。你要我离,离个什么呢?]
  道悟禅师又问:“如何明得?”
  [既然连定慧都没有,那么,又通过何种途径来证得自性呢?]
  石头和尚道:“汝还撮得虚空么?”
  [自性如虚空,无形无相,如何把捉?]
  道悟禅师一听,觉得因缘不契,便道:“恁么则不从,今日去也!”
  [你若这样讲,我即不肯。我现在就离开这里!]
  石头和尚于是问道:“未审汝早晚从那边来?”
  道悟禅师道:“道悟不是那边人。”
  石头和尚道:“我早知汝来处也。”
  道悟禅师道:“师何以赃诬于人?”
  石头和尚道:“汝身见在。”
  道悟禅师问:“虽然如是,毕竟如何示于后人?”
  石头和尚反问道:“汝道谁是后人?”
  道悟禅师一听,言下大彻,从前在国一、马祖二大师门下所获心得,顿时扫荡无余。盖其平生所悟,可用《宋高僧传》中的一句话来概括:“垢净共住,水波同体。触境迷着,浩然忘归。三世平等,本来清净。一念不起,即见佛心”。
  道悟禅师大事了毕之后,即前往荆州当阳紫陵山,住山开法,一时四方学徒、都城士女,闻风而至。后被请入荆州城中,住天皇寺。道悟禅师接众,一向平等,客无贵贱,皆坐而揖之,无论多大高官,一概不迎不送。当时裴休任江陵右仆射,常来殷勤问法,对道悟禅师恭敬有加。由于得到地方长官的支持,石头禅法经过道悟禅师的弘扬,一时大盛。
  道悟禅师圆寂于元和二年丁亥(807),春秋六十,戒腊三十五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6-12 00:03 | 显示全部楼层
87.龙潭崇信禅师悟道因缘
  澧州龙潭崇信禅师,天皇道悟禅师之法嗣,渚宫(今湖北江陵)人,姓氏未详。崇信禅师少而英异,宽愍好施。他家住在天皇寺附近的一个巷子里,以卖烧饼为生。
  当初,道悟和尚被灵鉴禅师偷偷地请到天皇寺隐居,当地的人皆莫测老和尚之深浅,而崇信禅师却对老和尚倍感亲切。他每天拿出十个烧饼供养道悟和尚。而道悟和尚每次接受之后,总要留一个返赠给崇信禅师,并说道:“吾惠汝,以荫子孙(我把它布施给你,以造福于后代子孙)。”
  后来有一天,崇信禅师突然想起:“饼是我持去,何以返遗(wei)我邪?其别有旨乎(饼是我拿给他的,为什么反而却赠给我呢?难道这其中别有深意吗)?”
  于是崇信禅师来到天皇寺,找道悟和尚,细问缘由。
  道悟和尚回答说:“是汝持来,复汝何咎(饼是你拿来的,把它返还给你,有什么过错)?”
  崇信禅师一听,似有所悟,于是从道悟和尚出家。
  道悟和尚道:“汝昔崇福善,今信吾言,可名崇信(你以前崇修福善,现在听我说法,一闻即信,因此,可以起法号崇信)。”
  崇信禅师出家后,即留在道悟和尚身边,充当执侍。
  有一天,崇信禅师问道悟和尚:“某自到来,不蒙指示心要(自从出家跟你以来,你没有给我指示禅法心要)。”
  道悟和尚回答说:“自汝到来,吾未尝不指汝心要。”
  崇信禅师一听,很是诧异,便问道:“何处指示?”
  道悟和尚道:“汝擎茶来,吾为汝接。汝行食来,吾为汝受。汝和南(稽首、顶礼)时,吾便低首。何处不指示心要?”
  崇信禅师不明其意,沉思良久。
  道悟和尚道:“见则直下便见,拟思即差(见性、要见则当下便见,思惟测度即错)。”
  崇信禅师一听,“如游子之还家,若贫人之得宝”,豁然开解,欢喜踊跃。礼谢之后,又问:“如何保任?”
  道悟和尚道:“任性逍遥,随缘放旷。但尽凡心,别无圣解。”
  崇信禅师悟道后,即离开荆州,前往湖南澧阳龙潭住山,后因李翱尚书之激扬,乃出世传法。其手下最著名的弟子是德山宣鉴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6-12 00:03 | 显示全部楼层
88.德山宣鉴禅师悟道因缘
  鼎州(后改朗州,治所在今湖南常德)德山宣鉴禅师,龙潭崇信禅师之法嗣,俗姓周,简州(今四川简阳、资阳一带)人。幼年即出家,二十岁受具足戒。对律藏和性相二宗经论颇有研究。经常给信众讲《金刚经》,时人称之为周金刚。宣鉴禅师颇为自负,曾经对他的同学讲:“一毛吞海,海性无亏。纤芥投锋,锋利不动。学与无学,唯我知焉(一毛端含藏大海,而大海的性质并没有变小。拿一纤毫或芥子投向剑锋,纤毫断芥子碎而剑锋却完好无损,纹丝不动。有学与无学之境界,唯有我知道)。”
  宣鉴禅师后来听说南方禅宗盛行,大讲明心见性、顿悟成佛,天下学人莫不归附,心里愤愤不平,说道:“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,万劫学佛细行,不得成佛。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。我当搂(lou,拽掉)其窟穴,灭其种类,以报佛恩。”
  于是,宣鉴禅师便担上自己多年所注的《青龙疏钞》,离开四川,准备去湖南、江西,找那里的禅宗大德一决高低。《青龙疏》系唐代御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这宣演,凡六卷,乃青龙寺少门道氤奉唐玄宗之诏,所作《金刚经》之疏注。《青龙疏钞》不是宣鉴禅师自己对《青龙疏》的进一步阐释。
  在去澧阳的路上,有一天,宣鉴禅师遇见一位老婆婆在龙潭山山脚下的一处路口卖烧饼。一个多月来,宣鉴禅师天天挑着担子赶路,此时已经是很累了。于是他便在老婆婆的饼摊前停下来,放下担子歇息一下,顺便准备买一些点心充饥。老婆婆指着他的担子问:“这个是甚么文字?”
  宣鉴禅师回答道:“《青龙疏钞》。”
  老婆婆又问:“讲何经?”
  宣鉴禅师道:“《金刚经》。”
  老婆婆道:“我有一问,你若答得,施与点心。若答不得,且别处去。”
  宣鉴禅师瞟了一眼这位普通的老婆婆,心里并不在意,说道:“请问。”
  老婆婆道:“《金刚经》道,‘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’,未审上座点那个心?”
  宣鉴禅师一听,傻眼了,不知道该如何应答。当然,烧饼也就没有吃成。
  宣鉴禅师羞愧得连头也不敢抬,挑起担子,径直上龙潭山去了。
  到了龙潭崇信禅师的道场,宣鉴禅师直接走进法堂,说道:“久向龙潭,及乎到来,潭又不见,龙又不现。”
  龙潭禅师一听,遂欠身道:“子亲到龙潭。”
  宣鉴禅师便默不作声,其实他心里早已有了几分敬畏,于是便决定留在那里,随师参学。
  一天晚上,宣鉴禅师侍立次,龙潭禅师道:“更深,何不下去(夜深了,为什么不回寮房休息)?”
  于是宣鉴禅师向龙潭禅师道了一声珍重,便往外走。脚刚踏出门,却又缩回来了,说道:“外面黑。”
  龙潭禅师于是点了一支纸烛,递给宣鉴禅师。宣鉴禅师正准备伸手接,龙潭禅师忽然又将蜡烛吹灭了。
  就在这当下,宣鉴禅师豁然大悟,连忙伏身礼拜。
  龙潭禅师问:“子见个甚么?”
  宣鉴禅师道:“从今向去,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。”
  第二天,龙潭禅师升座,告诉大众说:“可中(恰好、正好)有个汉,牙如剑树,口似血盆,一棒打不回头,他时向孤峰顶上,立吾道去在!”
  话音刚落,宣鉴禅师便搬出《青龙疏钞》,堆在法堂前,举起火把,说道:“穷诸玄辩,若一毫置于太虚;竭世枢机,似一滴投于巨壑(通过穷尽玄思言辩,来探求佛教真理,就好比将一根毫毛置于虚空;竭尽世间的聪明学问以探求实相之妙谛,犹如投一滴水以填巨壑。这样做,徒耗时光,劳而无功)”。
  说完,便点火将疏钞烧掉了。然后礼辞崇信禅师,前往大沩山。
  宣鉴禅师来到大沩山,便挎着複(fu)子(包衣物用的夹层包袱),径直走上法堂,先从西边走到东边,又从东边走到西边,然后看着方丈和尚,问道:“有么?有么?”
  沩山灵祐禅师坐在那儿,根本不理睬。
  宣鉴禅师便自言自语道:“无!无!说完便向法堂门口走去。刚跨出门,转眼一想,说道:“虽然如此,也不得草草。”于是便整肃威仪,打算再次进入法堂,与沩山禅师相见。宣鉴禅师刚跨进门,便提起坐具,大声喊道:“和尚!”
  沩山禅师准备拿拂子,宣鉴禅师一见,便大喝一声,拂袖而出。
  到了晚上,沩山禅师问首座和尚:“今日新到在否(今天新来那位僧人还在吗)?”
  首座和尚道:“当时背却法堂,著草鞋出去也。”
  沩山禅师道:“此子已后(以后)孤顶上盘结草庵,呵佛骂祖去在!”
  离开沩山后,宣鉴禅师又回到龙潭禅师座下,在那儿住了三十年之久。唐武宗灭法的时候,宣鉴禅师曾一度避难于独浮山之石室。大中初年(847),武陵太守薛廷望,出资重新修建了德山精舍,号古德禅院,想请有一位得道高僧住持。他听说宣鉴禅师有道行,便请宣鉴禅师下山,可是每次都被婉言谢绝了。无奈,薛廷望便设计,派差吏以茶盐之罪诬陷宣鉴禅师,说他犯了禁法,把他抓到州里,然后再具礼坚请宣鉴禅师驻锡德山精舍,大阐宗风。从此人们便称宣鉴禅师为德山禅师。
  德山禅师的禅风以棒喝和呵佛骂祖著称,曾有上堂法语云:“我先祖见处即不然,这里无祖无佛,达磨是老臊胡,释迦老子是乾屎橛,文殊普贤是担屎汉,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,菩提涅槃是系驴橛,十二分教是鬼神簿、拭疮疣纸,四果三贤、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,自救不了。”德山禅师呵佛骂祖的目的,并不是要否认佛教,而是要帮助学人解粘去缚,放弃向外驰求,回归自身:“若也于已无事,则勿妄求。妄求而得,亦非得也。汝但无事于心,无心于事,则虚而灵,空而妙。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,皆为自欺。何故?毫氂系念,三涂业因。瞥尔情生,万劫羁锁。圣名凡号,尽是虚声。殊相劣形,皆为幻色。汝欲求之,得无累乎?及其厌之,又成大患,终而无益。”
  德山禅师圆寂于唐咸通六年(866)。谥见性禅师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布施网 ( 渝ICP备16011535号 )

GMT+8, 2025-9-29 13:50 , Processed in 0.269801 second(s), 13 queries .

布施网法律顾问: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:19020511008028

© 2001-2012 布施网

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