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     没有帐号?注册

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“护国·报恩”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
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? 
查看: 1236|回复: 5

[佛教文化] 《心经》——驱魔之理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1-10-17 20:2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《心经》——驱魔之理  (转)

■ 愿 弘

  
听说玄奘大师在去印度取经的路上,经过八百里沙滩,每每遇到魔障,就是用诵读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驱散魔扰的。我常常在思索,《心经》何以有如此大的驱魔之力呢?
  

大家知道,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,其中二十二年讲般若,几乎占了一半的时间,般若就是大智慧,就是帮助我们看破而放下的,破“我法”两执的。就一个看破放下,教了二十二年,看来这个事情不容易。而二十二年的般若教学,就是600卷《大般若经》,再把它浓缩起来,就是《金刚经》,《金刚经》再提练,就是260个字的《心经》,《心经》之所以叫心经,是因为它是《大般若经》的心脏,是精华中的精华。
  

魔从何而来?就是从自心变现出来的,就算有外魔来障碍你,也是要通过内魔才能起作用的,当你的心中一法不立的时候,外魔就失去了攻击的目标。
  

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:有一个修行人他的能力已达到了天道,有一天,有两个牛头马面的小鬼来找他,说他的阳寿已到,要带他去见阎王。这个修行人觉得奇怪,我已经不归阎王管了,怎么阎王还要派来小鬼呢?原来这个修行人已经放下了很多,可就是他家的一只宝瓶他非常喜欢,不能放下。他终于悟到了这一点,于是拿起宝瓶把它摔碎了,牛头马面失去了目标,再也找不到他了。
  

《心经》的特点是什么呢?“照见五蕴皆空”,我们平时眼对色(物质)产生了眼识;耳闻声产生了耳识;鼻嗅香产生了鼻识;舌尝味产生了舌识;身体接触外界就产生了身识;思想分别各种法,就产生了意识。而我们把这一切的一切执为实有的,牢牢的坚固执着。而外魔要来扰乱你,就是因为你把刹那生灭的幻相当作是真实的,或者显一个样子,或者出一种声音,来恐吓你。现在《心经》指导我们要用大智慧来“照”,照而能见,见一切法皆无自性,刹那生灭,当体即空,知能得的自心不可得,所得的外物更无归属,此时此刻,外魔便失去作用,自然消失。
  

《心经》的空义难能可贵,空不是无,空是说它的变幻莫测的无常状态。我们大家都有自己的身体,如果这个身体是真实的,他应该不老、不病、不死,可他现在要老、要病、要死,可见这个身体不是我,我只是使用了身体,而不能主宰身体。《心经》一口气说了一连串的无,“是故空中无色。无受想行识。无眼耳鼻舌身意。无色声香味触法。无眼界。乃至无意识界。无无明。亦无无明尽。乃至无老死。亦无老死尽。无苦集灭道。无智亦无得。”把一切执着全部打破,外魔自然无从下手了。就象现在有许多骗子,就是利用你的贪心来行骗的,如果你没有贪心,骗术自然失败,是一样的道理。
  

《心经》用“空”和“无”来告诉我们什么是虚妄的,同时我们也悟到了,内魔和外魔也是虚妄的,是幻有的,不是真实的,因为你执着这个虚妄,于是魔就再加一个虚妄给你。
  

所以驱魔是我们暂且一用的,象六祖大师,“本来无一物”,他就不用驱魔了,本来无魔,何用驱它。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命运里,是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,如果我们一个妄念也不起,自然离开了命运的轨迹,离开了命运的掌控。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的般若教育,就是帮助“学生”离开妄念,可见治妄心不容易。
  

《心经》是无上的成佛之法,驱魔只是附带之用,不过现在对我们来说,我们可能还需要,借助《心经》的大威神力来驱散心内心外的种种魔障,祈愿佛陀的正法融进我们的心田。
  

一起来吧:
  

“观自在菩萨。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。照见五蕴皆空。度一切苦厄。舍利子。色不异空。空不异色。色即是空。空即是色。受想行识。亦复如是。舍利子。是诸法空相。不生不灭。不垢不净。不增不减。是故空中无色。无受想行识。无眼耳鼻舌身意。无色声香味触法。无眼界。乃至无意识界。无无明。亦无无明尽。乃至无老死。亦无老死尽。无苦集灭道。无智亦无得。以无所得故。菩提萨埵。依般若波罗蜜多故。心无挂碍。无挂碍故。无有恐怖。远离颠倒梦想。究竟涅槃。三世诸佛。依般若波罗蜜多故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故知般若波罗蜜多。是大神咒。是大明咒。是无上咒。是无等等咒。能除一切苦。真实不虚。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。即说咒曰。揭谛揭谛。波罗揭谛。波罗僧揭谛。菩提萨婆诃。”

(《法喜》2009春季刊)

评分

参与人数 1人气 +1 收起 理由
熏习成就 + 1 赞一个!

查看全部评分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10-17 20:32 | 显示全部楼层
怎样消除业障(转)   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如果你觉得你想修行,但是,各种因缘却一直拘限着你,让你没办法好好地修行;如果你想静下来,但是却静不下来;如果你想好好地用功,却觉得很多的因缘干扰着你……


像这些,我们不要去怪任何人,不要去怪任何外境。

有的人,就算有因缘可以来参加专修或是禅修,但是觉得课程不容易听入,不容易理解,或是觉得使不上力,或是觉得收获不大,或是觉得常常昏沉、身体不好、精神不好。

像这方面,我们除了要适当照顾好我们的身体之外,我们也要做一些,也就是从心灵上我们要做一些净化。

因为有很多情况,我们跟众生结的恶缘我们没有去面对、没有去化解,所以很多有形、无形的干扰就会出现。

佛教尤其强调一句忏悔偈,那是把我们过去无明、无知,对众生所造成的伤害,我们要由衷地忏悔。

这一句忏悔偈是这样:

往昔所造诸恶业,皆由无始贪嗔痴。
从身语意之所生,一切我今皆忏悔。

在传统佛教界的修行,通常都很重视这一句忏悔偈。如果你有惭愧心,有忏悔之心,我们的业障,修行的障碍就会逐渐的减少。

也许有的人认为,我又没有去伤害别人,我又没有对不起别人,是别人伤害我,是别人对不起我。所以,就有很多的理由抱怨别人、嗔恨别人,而不知道要道歉,不知道要感恩。很多人认为说,我没有去伤害别人,我为什么要道歉?如果你的心柔软不下来,你的障碍就会很多。

一个人你说要来到没有伤害别人,除非你是拥有高等心灵智慧的人。

一般人最容易犯的问题、毛病就是,常常在无意之中,身、口、意去伤害别人而不知道,常常在不知不觉。也就是因为处在无明,处在明觉没有开发,处在无明的情况之下,身、口、意常常去伤害别人而不知道。

因为你不知道,你觉察不到,所以你就不以为然,你有去伤害别人。但,不因为你不以为然,就没有因果;不是因为你不认为,那就没有因果,不是这样的。事实实相上,对方是被我们所伤害,他感受到实质受伤害,所以内心就会起嗔、起不满。

所以,不因为我们觉察不到、不以为然就没有因果。

不是这样!

还有一种情况,也是很严重的情况。很多人把自己认为是正人君子、正义之师,认为别人是错的,认为别人是邪魔外道,认为别人是不应该的。所以内心就生起:我要替天行道,我要伸张正义,我要护法护教,然后要去教训别人,或是跟别人对立、冲突,伤害别人。像这一种情况,这都是处在无明的情况啊!替天行道不是这样。你自认为自己是正义之师、正人君子,你把别人界定为邪魔外道、界定为坏人,那都是自己自我在膨胀,生起虚妄分别心去伤害别人。不要以为你在伸张正义就没有因果,因为你所谓的伸张正义,那也是你个人的自我催眠啊!

所以,希望大家回来反省我们自己,反观我们自己。从以前到现在,我们有没有用身、口、意去伤害过别人?

如果有,我们勇于承认,勇于道歉。

在禅修中,你就在法界,从你的心念中,跟对方道歉。是我们的家人、我们的朋友、我们的子女,或是我们的同参道友,都一样,我们要跟他们由衷地道歉,请他们原谅我们。

如果你没有道歉的话,不管你借任何理由,不管你认为自己有多正当的理由,只要引起对方的痛苦、伤害、愤怒,你没有由衷去道歉的话,这些是非恩怨没办法化解。别人只能够帮助我们部分,解铃还需系铃人,最有效的化解,就是我们由衷地道歉。

我们想的到的,反省的到的,看的到的,我们要道歉。还有很多是我们反省不到的,看不到的,想不到的,那是因为处在无明、无知情况之下,所以看不到。在无明、无知情况下伤害过的众生,我们也要跟他们道歉。

如果你的生命真的想升华,真的想提升上来,你真的想解脱,这些结缚是需要化解,需要打开。所以,对于我们有意或是无意伤害的众生,我们要由衷地道歉。对于我们反观的到的,或是觉察不到的所伤害过的众生,我们也要由衷地道歉。

如果你的心僵化,不承认自己有伤害过别人或是众生,不肯道歉,那你的修行之路就会有很多的障碍。

心越柔软越好。

你能够由衷地道歉,请对方原谅!由衷地道歉请求原谅,那些恩、怨、情、仇,那些心结才会真的逐渐地化解、消融。那些心结如果没有化解,这些结缚它就会牵绊着你。所以,不要把业障想得太玄太虚,那是来自于我们对众生的伤害,我们要由衷地道歉。只要你由衷地道歉,请求原谅,这些结缚统统会一一地消融,化解。

再来,如果别人对我们有所伤害的,你内心如果还放不下的话,这些就会成为你内心的结缚,成为你修行路上的绊脚石。如果别人对我们有所伤害,你没有真正去释怀、原谅别人的话,你是继续伤害你自己。因为那些结缚,那些包袱、石头,不是在别人身上,而是背在你的心中。如果你还嗔恨别人,记恨别人,这就是你在伤害自己,障碍自己。所以, 对于过去到现在,不管别人有意或是无意中,伤害过我们的人、事、物,我们统统用包容的心、宽恕的心来原谅。原谅所有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、事、物。真的要原谅别人。所有人、事、物对我们的伤害,我们都要真正的释怀、原谅。

而且,很多我们认为对我们的伤害,事实未必是真正的伤害,而是很多的逆境是在帮助我们成长,只是我们体会不到,而以为别人在伤害我们。所以,对很多我们认为伤害我们的境界,我们也要心怀感恩。

很多的逆境,很多的逆耳忠言,都是在帮助我们成长,帮助我们成熟。只是那时候我们可能因为体会不到而起嗔,认为别人在伤害我们而记恨在心。

就比如寒风,寒风吹袭,就像逆境来袭,但这些寒风它是在帮助我们更坚强啊!就像大风大雨的吹袭,这些也都是在帮助我们越来越强壮啊!同时,风、雨,它不是无情在打那些花,风、雨也都是在给我们普施甘露水啊!

所以,如果你心里面有所记恨,有什么情结,要往好的方面去想、去化解。我们要把心里面的结缚化解开来,所有的记恨,所有的不满,统统把它清除掉!因为如果没有清除掉,你只是在伤害你自己而已。它就会形成你的所谓的业障。你得到什么?什么也得不到!反而只是在伤害自己而已。

所以,对别人对我们所造成的伤害,我们要真诚的宽恕、原谅、包容。还有很多方面,往好的方面去想,换个角度去想,很多的逆境,事实上都是在帮助我们成长。如果你能够看到这个角度,你会把那些抱怨、嗔心转换成为感恩。如果你能够把抱怨、嗔心转换成为感恩,你整个生命的成长就不一样。那些在你心中的障碍、绊脚石,它会成为你生命中的珍宝与助缘。

把心中的垃圾清除掉。清除掉我们心中的垃圾,就是在消除业障。把我们对别人的伤害也设法弥补、道歉,请求原谅,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消除障碍的方法。

不止是禅修期间。你的人生旅途要越来越顺畅,越来越是光明大道,刚才所讲的这些重要原则、重要转换,都是非常实用,而且很有效。希望大家好好体会。道歉之后,我们就要放下、释怀。原谅别人之后,我们也统统要放下,要释怀。这样,你的心才能够越来越清静。

如果在禅修过程,还有你放不下的心结,应用刚才所讲的那些原则,叫出来,应用这些非常好的妙方、妙法,把那些心灵里面的苦闷、结缚,把它化解掉。把心灵里面那些负面的能量转换成正面的能量,把那些痛苦与嗔心转换成为感恩、慈悲与大爱。

你能够具体落实去做,你的生命就会逐渐地脱胎换骨,会越来越轻松自在。

心态的转变,它会帮助你不断地成长。

从现在开始,我们不要跟众生结任何恶缘!

从现在开始,我们用慈悲与大爱来善待自己,也善待一切众生。

(源自——2011年5月8日 禅修开示)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1-10-18 10:15 | 显示全部楼层
往昔所造诸恶业,皆由无始贪嗔痴。
从身语意之所生,一切我今皆忏悔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3-12-17 10:33 | 显示全部楼层
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4-10-30 11:59 | 显示全部楼层
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4-11-4 21:43 | 显示全部楼层
观自在菩萨。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。照见五蕴皆空。度一切苦厄。舍利子。色不异空。空不异色。色即是空。空即是色。受想行识。亦复如是。舍利子。是诸法空相。不生不灭。不垢不净。不增不减。是故空中无色。无受想行识。无眼耳鼻舌身意。无色声香味触法。无眼界。乃至无意识界。无无明。亦无无明尽。乃至无老死。亦无老死尽。无苦集灭道。无智亦无得。以无所得故。菩提萨埵。依般若波罗蜜多故。心无挂碍。无挂碍故。无有恐怖。远离颠倒梦想。究竟涅槃。三世诸佛。依般若波罗蜜多故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故知般若波罗蜜多。是大神咒。是大明咒。是无上咒。是无等等咒。能除一切苦。真实不虚。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。即说咒曰。揭谛揭谛。波罗揭谛。波罗僧揭谛。菩提萨婆诃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布施网 ( 渝ICP备16011535号 )

GMT+8, 2025-7-17 23:41 , Processed in 0.283320 second(s), 17 queries .

布施网法律顾问: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:19020511008028

© 2001-2012 布施网

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