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     没有帐号?注册

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“护国·报恩”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
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? 
查看: 450|回复: 0

[大德开示] 生命取向的思维模式,古人谓之“用心”;大脑取向的思维模式,古人谓之“用识”。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4-10-28 11:3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佛法在这文明昌盛、知识发达的时代,掉进了一个矛盾、诡谲的陷阱里。知识制造了人性的盲点,文明使得生命空洞化。知识所造就的文明昌盛,是人类有目共睹的事实,可是生命的幸福指数并未因此提升,反而产生了更多的恐惧、更大的无奈!

   ☆:我真的认为现代科技的超前发展,经济的快速膨胀,所谓文明的昌盛使人类失去了生存的真谛。人活着为了什么?就是为了这种看上去的“繁荣”景象吗?我说过人类现在真的可以暂且保持现状,不再去发展了。今天,那些科技研究、工业开发的成果带给人类的甚至可以说是对人类自然生存的威胁。而我生活在这个浮华的世界上,有时我会随波逐浪,有时我又对现状充满疑惑。我究竟该何去何从呢?

    佛法在世间是人类的宝筏,这是公认的事实,长久以来,人类也一直借由它来处理生命中的一切难题,并且都迎刃而解。然而,自文艺复兴以来,个人意识。自我意识、自由意识,引发了知识的发达,附带的文物“竞胜”,促进了人类生活的改变,此即是“模仿效应”及“安全竞争”。这造成了人类愈来愈不会“生活”,而只是用大脑的推理度日。

    用大脑推理,即是“虚幻。譬如,迩来流行“生涯规划”,这是社会名嘴所创造的流行术语。生涯是需要规划的,但几乎所有致力规划的人都获得相同的答案,即无法兑现。这便是用“大脑的推理”去规划,它受到了“福报”的限制,所以是虚幻的。若是一个人的规划是这样的:认真地完成眼前的生活、工作、及学习(学习是为扩大作基础),那么随着因缘的转化,它会自然地兑现,此一兑现的结果并非事前的目的性的结论,它就随因缘自然成就。这就是生命取向的思维模式。

☆:法师讲的就是要以生命取向为主导,我赞同这个观念。现在的人类就是没有“因天之序”,才会有那么多的恶果自食。只在当下,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模式,但我以为这会不会有宗教产生的消极性呢?说归说,对于我个人,还是就活在当下更好些。面对现实,以感恩的心接受现实,珍惜所有的,善待自己和他人,做好眼前的事,修缮自身。目标还是要设定的,但切合实际很重要,那我们就把目标定得近些,就象“祖玛”游戏那样,一程一程的走吧。

    生命取向的思维模式,古人谓之“用心”;大脑取向的思维模式,古人谓之“用识”。两者的厘清是没有办法用“大脑”中的哲学来定义的。哲学的本身是大脑中“合理的推理”的产物,是“经验主义”的东西,所以哲学的领域是在大脑的作用范畴之内。然而生命中的本能智慧是大脑的思维所触及不到的。这个大脑思维所触及不到的范围,称之为“不可思议”的领域。大脑思维所及的部分即是“可思议”的领域。而佛法所言,其重点几乎皆在不可思议的范围,这个部分也是一般所泛称的“空”;“空性”,是大脑推理所不及的!

   ☆:真的吗?皈依佛门十多年对此依然心存疑问。生命中有诸多“不可思议”,我一直把它理解为信念造就,意念强大所致,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?“空”就是这些生命中少有的“不可思议”的范围,就是我们大脑思维一般不能达到的,那真是大智慧的境界嘢!

     这个不可思议的范围即是“生命真相”的领域。凡属于这个不可思议领域的研究,基本上,它是属于“实践学”的范畴,而不该属于“哲学”。这就是由于生命的领域涵盖了大脑的活动领域,所以实践学的领域也涵盖了哲学的领域。也因此,向来我们称佛法是“修行”的东西,而不是“学问”的东西:因此,修行的研究是实践学而非哲学。

☆:脑子闪现出那些云游的僧侣,他们的行为是为了修行,这的确是一种“实践”。而这种实践是为了“空乏其身”后得到的生命真谛吧。

     前述,矛盾中的吊诡的陷阱现象,即是将佛法纳入大脑的思辨中所产生的诡谲状态。在现实物质文明鼎盛的e世代中,“人”已经成为“大脑”的俘虏了,“人”是“知识”的奴隶。所以社会上出现了普遍化得“富人的贫穷”、“幸福中的恐惧”,这些矛盾现象即是“以小装大”的后果。“大脑活动”只是“生命的存在”的一部分。在知识发达的时代里,我们弄反了,把“生命的存在”当作是“大脑活动”的一部分。因此想用大脑的成就涵盖生命的一切,才有“矛盾中的吊诡现象”产生。

   ☆:现在很多人都愿近“佛”,多数人可能没有搞清自己这样做为了什么。大师说佛法就是“修行”,修为好了自然会得到善果,我们修行是为了明智,让自己有圆满些的生命历程,也就是好好的生活。其实人类的“大脑活动”本意也是为了好好的生活,但这样意识一旦喧宾夺主反倒事与愿违。这关键在“适度”两个字吧。

     大脑、知识、文明、咨询等等,都属于“虚幻”的领域,它难以解决生命中那无限与真实的实质性问题。生命中的问题,唯有用生命中的实践学,才有可能解决。而大脑的推理是有限的,哲学是大脑推理的一部分,是有限中的有限。欲以有限中的有限来解决无限中的无限,无有是处!所以大脑的运作会一再地出辙,反而愈弄愈乱,这就是人类哲学所惹得祸!大脑的自大,来自对生命存在的藐视与傲慢。虽然,唯有用生命的方法才能解决生命的问题,可是大脑却不愿意用生命的佛法来解决,此即源于大脑的这种傲慢。生命是不能用可思议的哲学来解释的,唯有用不可思议的佛法、不可思议的实践学,才能解释生命的问题。

  ☆:一切皆“虚幻”,唯有“当下”,“修为”才是真实的?大师是这个意思吧?以人为本,生命为本,不要忽视了生命自身的意义,我理解成这样。大师认为佛法法力无边,可以解释生命中的所有问题,我还未体会到这其中的威力,但我不会放弃在思考中寻求真谛。

    这一系列丛书即是“实践学”的代表作,我不是立足于哲学的大脑推理,而是基于“修行”的实践立场而言,其目的是在于解决生命存在的各项问题。生命的存在是一大课题,此中的“体、相、用”,唯有《华严经》方能穷尽,但这并不是人人皆能侵润其中,得其奥秘的。所以,以空宗的指导作为进阶的媒介,不失为高妙之行法。

    本系列丛书包括了《六祖坛经》、《金刚经》及《心经》三部经典。空宗的经典有一大特色,就是愈短愈菁华。《心经》其实就只是一条公式而已,为了解释及实践这条空性之路,必须要有《金刚经》的指导,而欲明其要旨,《六祖坛经》洵为最佳捷径!因此,我在十五年前就订出了这么一个模式:要听《心经》,先听《金刚经》,要听《金刚经》,就先听《坛经》(以《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》为本)。

    十余年前,有人请讲《坛经》,于是先有了记录,此经十余年来一直影响着台湾地区各宗教的讲坛。五六年前,讲《金刚经》的因缘成熟了,在嘉义讲了一遍,但录音和录影都失败了,同修们仍在艰难刻骨中完成了目前这套记录。前年(2002年)因缘成熟,《心经》讲了两部分,七月在台北草堂山道场讲前一部分,此属一般行法指导:十二月,在高雄云鹤山道场讲第二部分,属禅行的部分。而此次整理出版的《非常心经》即属第一部分。高雄所讲之禅行的部分,待进一步整理,再供欲精进者参考。第三部分属于密法及密行,此则有待另一番因缘再开讲了!

    空宗的教学目标,旨在证得空性,而性宗的教学目标,更基于空性的立场而起无边的妙用,故华严教学才有“体、相、用”的整体性规划。所以在此系列中,我们或多或少提及了“依体起用”的部分。这是我个人在指导行者实践的时候,必须扛起的责任,并不是证得空性之后就坐在神桌上供人膜拜了,也不是证得空性以后就羽化登仙或凭空消失!这是我个人在指导上的责任问题,倘若诸位大德不以为然,自随看官便了。

    专此数言,不足以匡法海之一隅,倘作之叙,又嫌啰唆,若无此言,又觉漏了什么,只好佯作姿态,虚晃一招,以为叙!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海云继梦 合十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2004年元月
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布施网 ( 渝ICP备16011535号 )

GMT+8, 2025-7-17 02:02 , Processed in 0.268910 second(s), 17 queries .

布施网法律顾问: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:19020511008028

© 2001-2012 布施网

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