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男子!一切众生,从无始来,妄想执有我、人、众生及与寿命,认四颠倒为实我体。 “善男子!一切众生,从无始来,妄想执有我、人、众生及与寿命”,这就是《金刚经》说的四个相: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这里的「寿命」,就是《金刚经》说的“寿者相”。但是你要注意看《讲义》的科文“开示迷识四相”、“开示迷智四相”,先讲迷识四相,后面还是这四个相,意义高深了,叫做迷智四相。你不看科文,只看净诸业障菩萨章,佛的开示你弄不明白,觉得怎么前后讲得不一样?这四个相,前面是从我们凡夫份上说起,我们是迷识,第六意识是妄想心,我们不知道起了迷,就生这四个相,叫迷识四相。下面讲的是修行的菩萨,他起了始觉智慧,没成佛还有迷,是迷智四相,浅深大不相同,不可同日而语。所以你要注意科文,先讲迷识四相,清净圆觉怎样染污?先答复这个问题。 “一切众生,从无始来”,一切众生,自从无始以来就迷,找不出开始的时间,今生迷,前生也迷,再前生也迷,推不出个开始,所以叫无始以来。一切众生都一样,不是这一个迷,那一个不迷,一切众生统统迷。“妄想执有我、人、众生及与寿命”,因为众生一开始就执着这四个相,四个相都是妄想出来。“认四颠倒为实我体。”这四个相本来没有,他妄想执着实在有,这就是颠倒执着,本来是空的,他妄想执着有。 把迷识四相解释一下: 一、我相:他执着身心,以为有个我,就是前面讲的“妄认四大为自身相,六尘缘影为自心相。”外面的身体,是地、水、火、风四种元素合成的假相,他认为是真实的身体;里面的心,是六尘缘影,有受、想、行、识四种作用,他认为是真实的心,这么身心组合起来叫五蕴,《心经》上观世音菩萨用功:“照见五蕴皆空。”五蕴本来是空的,我们凡夫执着有,就执着五蕴和合的假相为我。把受、想、行、识合起来叫心,里面执着个心,外面执着个身,身心合起来的假相,认为有一个我。 二、人相:他执着一个我,也知道有六道轮回,认为六道轮回都是我在那儿转生,我升天堂,我堕地狱,对着我,流转于诸趣的相,就叫做人相。 三、众生相:譬如有的人升官发财,这就是盛;有的人贫穷下贱,这就是衰,富贵则生乐,贫贱则生苦。人在那儿流转诸趣,有盛、衰、苦、乐差别的感受,种种差别相,就是众生相。 四、寿命:一期命根不断,叫做寿命相,他执着生命执着得厉害,我要活着,这就是寿命相。一期人生不过百年,执着这一期命根住世不断。所谓:“人生不满百,常怀千岁忧。”他认为要活一千年,这就是寿命相。我们是依着佛经解释的道理,才懂得这四个相不应当执着,实际我们无始劫来执着惯了,人家一见面,跟我们说:“你会活一百二十岁!”你听见了很欢喜,是不是能活到一百二十岁不知道,但是你喜欢听顺耳的话。要是有人说:“恐怕你快死了!”你听这话高兴吗?本来是假的,本来寿命相本空,无始劫来执着习惯了,人家说你能活得寿命长远,你就爱听。要是说你马上会死,就不高兴,你就知道这是无始劫来的执着。 这四个相都是妄想出来的,本来没有,本来空,他执空为有,这就是四个颠倒相。把这四个颠倒相合起来就是我执。本来没有我,妄执有我,执四颠倒为真实的我体。 由此便生憎爱二境,于虚妄体重执虚妄,二妄相依,生妄业道,有妄业故,妄见流转;厌流转者,妄见涅槃。 “由此便生憎爱二境”,要是顺着前文讲是“憎爱二心”,这里讲“憎爱二境”,因为境界都是从心里生的,“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。”境界都是《大乘起信论》三种细相:业识、转识、现识,这三个细相都在心里,可是有了现识现出相来,就变到心外去了。外面的境界,都是我们唯识变现的,但是众生不知,他里面执着一个我,外面执着一个我所,就是我所有。外面五欲的境界,顺他的妄想心,他就爱;不顺他的妄想心,他就憎。眼睛看见色,顺他的妄想心,他认为是好色,就起爱心;不顺他的妄想心,他认为是恶色,就起憎心。耳朵听见的声音,顺他的妄想心,他就爱;不顺他的妄想心,他就憎。如此类推,五欲六尘的境界,合起来就是憎爱二境。这就是执着有个实实在在的我,又执着外面有实实在在可爱的境、可憎的境。 初听大乘佛法听不懂,听习惯了很平常,除了心没有外面的境界,你把这些名相听懂了,要深一步研究。听懂了是闻慧,深一步研究要起思慧,为什么境界由我的心生出来呢?这样追究一下,就追究到你心里去了。外面的境界没有可爱、不可爱,可爱、不可爱是由你心里起的分别。比如同是一个人,你认为他可爱,就变成你的爱境;你认为他很讨厌,就起憎恶心。实际是你心里面有憎恶心,外面还是那一个人!所以外面的境界,完全是由我们的心生出来的。再拿社会来说,社会上的人穿衣服,时常变颜色、变花纹,今年流行什么颜色、花纹,你看人家都穿这种衣服,就起了爱心,你认为这种颜色、花纹很可爱,就认为去年的衣服不合时代、不流行,觉得那些衣服讨厌,这就是境由心生。境界没有憎爱二境,是心里有憎爱二心,你把憎爱二心降伏住,境界不是没有憎爱二境了吗?所以我们修行用功都从这里开始,不然,大乘佛法听了再熟,这些名相都懂,没有听到心里,不能降伏烦恼。烦恼先伏后断,伏都不能伏,还能断吗?再接着讲,因为起了四个颠倒,这四个颠倒合起来就是个我执,心里面有了我执,外面就生出来憎爱二境,“便生”二字你要注意,是由你心里生出来的。 “于虚妄体重,执虚妄”,你认为有个真实的我体,结果是虚妄不实的,由虚妄不实的我体起分别心,生出来憎爱二境,憎爱二境是虚妄的,执着当成真的,这就是虚妄上加虚妄,心里面的虚妄是我,外面的虚妄是境,于是越来妄想越深。 “二妄相依,生妄业道”,两个虚妄相依起来,由虚妄之体,执着起来虚妄之境;由虚妄之境,再资发你虚妄之心,于是这二妄相依,属于起惑,起惑要造业,可爱的境界,我要取得;憎恶的境界,我要除掉。于是要造业,一造业就生出来虚妄不实的业道。 “有妄业故,妄见流转”,本来没有我,你执着有个我;本来没有外境,你执着有个外境,这就迷惑,起惑就要造业,造了业要受报,流转生死,都是虚妄不实的,但是众生在这个圈套里面出不去。在流转生死,你还起惑,起惑还要造业,造了业还得流转下去,尽未来际永远没完没了,这叫做惑、业、苦三法流转,就是苦报。惑业苦三法流转,只有三个法,三个法都是虚妄的。你把它观空,不是天下太平了吗?但是众生观不空,起惑、造业,受流转生死的苦果。“妄”字是释迦佛加上的,叫我们警觉,实际众生根本不知道是虚妄的。如果知道是虚妄的,又何必造业呢?他不造业,还受什么流转之报呢?《圆觉经》要叫我们成佛,从凡夫的性说起,处处加上一个“妄”字,处处叫你开悟。你知道圆觉的心清净,怎么会染污呢?就是你执着有个实实在在的我,再执着心外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境界,这样清净圆觉就染污了。 再讲到为什么迷闷不入,想开悟,悟不了呢?再由凡夫,讲到二乘的境界。“厌流转者,妄见涅槃。”二乘人看见生死流转太苦了,厌恶流转生死,要了生脱死,他就取得一个涅槃。他不晓得涅槃跟生死,是对待的假名言相。前面讲到,“生死涅槃,犹如昨梦”,生死是假的,等于作梦;证得涅槃,还是假的,等于作梦。但是凡夫不知,二乘人也不知,妄见一个涅槃可得,于是他要厌恶生死,要求证涅槃。 佛答复净诸业障菩萨的问题,叫我们明白,我们人人都有一个圆觉自性,圆觉自性本来清净,何因缘故把它染污了呢?你先执着一个我,再执着一个我所。我所就是外面我所有的可爱、不可爱境界,就造业、受报,这样把它染污了。二乘人高明一点,妄见生死,再妄见涅槃,本来没有涅槃,妄见涅槃,圆觉自性还是不清净。到“妄见涅槃”这里,佛答复他,何因缘故,不能入清净圆觉?下面两句是结词,就是佛答复第二个问题,怎样不能入清净圆觉,想悟不能悟入,想证不能证入? |